-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说一个人是哪儿哪儿人,但凭相貌是很难分清的。这在加拿大最明显了,我曾多次被白人兄弟误认为韩国人和日本鬼子。想爷本是堂堂正正的中华名族,生生让这帮瞎了眼的鬼佬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了。然而,一旦开口说话,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中国人?谁是日本人?谁是北京人?谁是上海人?甚至上海人里面再分谁是浦东人?谁是浦西人?立刻就清楚了。这是因为话一出口,除了有观点,还会有口音。据观点而分敌友,据方言而识乡亲。“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一问一答之间,新朋友原来是老相识,这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心乱跳。”——鸡冻得不得了。
各种语言或方言的形成是地域相对封闭,群体之间交流不畅的产物。如今社会发展,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频繁,越是流通发达地区,语言简化趋同越是明显。过去吴方言中“阿姐”的其发音类似“阿姊呀”,如今也简化成上海人说的“阿假”了。与方言特征消失的步伐相一致,人们的交往越广,民族融合程度越高,人的地域性特征也日趋模糊。
当然,凡是有凡是的地方总有例外,若地区是相对发达地区,群体属于所谓上流社会,其口音往往成为身份的体现,成为时尚、新潮甚至腰包丰满的象征。这种特别的口音和其差异,往往容易成为人们模仿和强调的对象,所以一百多年前英国绅士讲法语;近年来中国人玩命学外语。希金斯教授可以通过对卖花女口音的改造,将其包装成窈窕淑女;电视访谈里的小明星也用造作的港台腔展示自己的风骚和胸大无脑。
强调这种差异,其心态是很好玩的。加拿大做小便利店的韩国人不认同朝鲜人的发音,认为他们的发音太硬。这和巴黎人不看好蒙吹奥人的法语发音,老北京不认同普通话,上海人听不得外地人讲上海话一样,指出差异的同时,彰显了自己的正点、正确、正统、正牌的骄傲和正儿巴紧的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