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袒裎相见 [2014/12]
- 睡不着觉 [2011/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礼节、礼节,过节送礼,天经地义。送礼送不好,过节成过结。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雪中送炭是可以救命的。如今吃穿不愁,送礼多半成了“锦上添花”式的鸡肋功夫。至于类似名嘴奥普秀送车送洋房式的大礼包,已经沦为一种“啃莫羞”(商业秀),施者慷他人之慨,赌场兑筹码——替人散财;受者狗屎运罩顶,乐透中大奖——取之心理无障碍,都是有惊喜无感激,殊失礼之本善。
礼,求其本源,它是商品社会以物易物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不求等价的交换。既然是不等价的交换,那么其作用的本身就不以礼物本身的使用价值所决定,而由其所附载的意义——即所谓“意思”所决定。故不值钱的鹅毛,一旦为千里之外的好友所赠就弥足珍贵了(有此等美事,贝壳村网民有谁仍不是“千里之外”好友者,应从速申请,加为好友为宜)。一是无价的人,一是有价的物,循礼以成,物就是“礼物”,人就是“人物”了。如今世俗的眼光普照,由此看去,没有一定的物的人,那就算不得是“人”,更算不得是什么人五人六的“人物”了。
礼到意思到,既然重意义,则受礼者须对送礼者作出回应,表达这意思收到了,这就有了还礼。还礼同样是以友情为重,意义领先;也同样是礼到意思到。还礼还不到,是一件很没意思、很犯愁的事。有诗为证: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躇,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东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张衡《四愁诗》
相对于送礼的主动,还礼无疑是个被动的动作。尽管仍是以友情为重,还礼如何做到得体,即“不失礼”,这就看对礼品本身价值拿捏的功夫了。世俗的情况下讲究对等,能在礼品价值上高于所受之礼则更好。如若不然,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那就很没意思了。同样有诗为证: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鲁迅《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送礼、还礼两者互动最成功、也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聘礼(彩礼)。正如《柜中缘》里岳雷大舅子淘气所说:“还礼、还礼,我妹妹归你”。在过去那些美好的日子里,有个“几笼几箱”或“三转一响”下聘,人家水灵灵的大姑娘就成了自家的媳妇了。
“我说大当家的,今年圣诞礼物都准备好了吗?还有那几份彩礼都准备往哪家送啊?”
“醒醒吧!醒醒吧!手舞足蹈的,又做梦娶媳妇了,还几份‘彩礼’呢。被里都让你踩踹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