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纪念过去,更为把握未来
约翰霍普金斯中国学生会举办“纪念留美30年系列讲座活动”
改革开放三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到海外求学。为了纪念并庆祝这历史性的三十年,约翰霍普金斯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正在举办“纪念留美30年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来自中国的杰出学者为大家做相关主题的讲座,和大家共同分享他们在美奋斗的经历、经验。
我们有时要问,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过去,仅仅是一种怀念,或是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总以为纪念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未来。三十年里,来自中国杰出学者的经验,或许能给后来者更多的启示。
潘多加教授:独创意识的重要性
首场讲座于12月5日在霍普金斯医学院由潘多加教授主讲。潘多加教授来自四川南充,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今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HMI) 六亿美元的科研经费颁发给56位全美国最优秀科学家中,潘多加教授是其中的一位。
潘教授主讲题目是“科学研究随感--独创意识的重要性”。潘教授说,三十年里从中国到美国留学生,在国内基本上走的都是高考、考研相同模式化的路,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潘教授认为能力可以培养,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最多也就是科学的打工仔,成不了科学精神的贵族。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HMI)的科学基金,是美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之一,能获得该基金的研究经费的研究人员都是美国顶级的科学家。从改革开放后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大约已有5万人获得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工作的也不少。从获得HHMI研究经费的来自中国大陆背景的科学家人数的比例上看,1997年占5.7%,2000年占4.2%,2005年占9.3%,2008年占16%,还是个不错的数据。但再往上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NAS)只有1人,诺贝尔奖还无人获得。虽然当院士,获诺贝尔奖不一定是科学家的唯一目标,但总是从一方面反映出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三十年里,有中国背景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形成金字塔一样的结构,底部很大,但能站到金字塔顶尖上的科学家非常稀少,像三角形一样,顶尖上难以站得住人。而不是像梯形,平顶上也能群星璀璨。
用淡化竞争,去赢得竞争
潘多加教授认为,如果你在做学生或研究生时,你还没有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专业,你还可以先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积累经验,培养能力。但只有你找到能让你觉得这是我想花二十年或一生想研究的东西时,或许你才能在这一领城有所成就。
对许多人所奉行的挤在时髦的课题上竞争,潘教授不以为然,他认为淡化竞争,或许是赢得竞争最好的方法(The best way to win competition is to avoid competition)。他总是尽量多与同行交流,走自己独创的路,在实验室里默默地耕耘,享受着科学的乐趣。他认为一个科学家一生能有两三篇真正有价值的论文也就足够了。只有对科学永恒的热爱,能顶得住外面世界的诱惑,一心一意才是根本,至于各种环境条件到经费也不一定都能起绝对的作用。美籍中国生殖生物学家、育种学家和甾体避孕药的创始人之一张明觉博士,是潘教授非常敬佩的科学家,尽管潘教授都还不清楚张明觉博士的博士头衔是怎么来的。科学研究要成功需要专一,一生辛勤地耕耘,这山望着那山高,通常难成大事。
大牛人,小牛人和不牛的人,都可以获诺贝尔奖
潘多加教授特别提到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的背景,潘教授相信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钱永健,钱学森堂侄,出生于美国纽约,16岁获美国高中生科学竞赛西屋科学天才奖,20岁哈佛毕业,剑桥博士,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少年天才,一路风光走来,他今年获诺贝尔奖,是个大牛人。
马丁·沙尔菲,生于美国芝加哥,哈佛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公布诺贝尔奖那天,他醒来听到电话铃响,以为是隔壁邻居家电话,“我有点恼火,他们怎么不接自己的电话”。沙尔菲想起当天是化学奖公布的日子,“我想知道,今年到底是哪个笨蛋获奖……我打开笔记本电脑,发现我就是那个蠢货”。一辈子绝顶聪明一次也就够了,他是个小牛人,也获今年的诺贝尔奖。
下村修,出生在日本东京,1960年从名古屋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才到美国,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海上生物实验室的名誉退休教授。没有太显赫的名校的背景,做研究时连自己的实验室都没有,在获诺贝尔奖前,是少为人知不牛的人。
潘教授相信,成功有很多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独创意识非常重要,坚持不懈的攀登更不可少。(美华商报20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