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2009-04-27 作者: 马里兰州 陈旭 来源: 侨报
连日来,海内外媒体激烈讨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炮轰奥数教育比黄赌毒更可怕”一事,侨报网也有报道和评论。笔者读后认为,有些学生想学奥数本没错,错在家长和学校无理地让学生补习奥数。
奥数本该给那些对数学有兴趣或天赋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究、感受数学之美。如同一些小孩爱玩电子游戏一样,有些小孩就爱“玩奥数”。但很多事情一做就变味,例如让小孩学琴,原本是想培养兴趣,却又逼他考级,结果扼杀了兴趣,也没能考上级。笔者称之为“毁灭型培养法”。
其实,家长和学校让学生补习奥数的动机,只是为了考试时能多得几分。全民学奥数的结果,并不能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实际上还是只会做题。但平时的课业已很繁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何况还有一大批人不愿思考。
笔者听说大陆有的数学考卷压轴大题必是奥数题,参加补习的学生才会见过这种题型,没参加补习的学生就很难得到高分。这不是赤裸裸的教育独裁专制是什么?
后人学习前人的知识,在于站到前人的肩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有所创新。可是,当人们将目标锁定到考试分数时,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到巨人脚下就踏步不前了,或者重复徘徊于原点之间,即没完没了地复习、做题、记忆,很少有人尝试着攀上巨人的臂膀。除了攀上巨人的臂膀本身不易,更重要的原因是考点不在巨人的臂膀上。
诚然,学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能站到巨人的臂膀上,但做一些攀登的尝试,即使失败也有助于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但在应试为先的环境下,既然考不到,“聪明”的人当然不会为此花时间去折腾。即使有人想攀登到巨人臂膀上,也会担心没在题海花足时间而在考试中吃亏,或者在分数至上的选拔制度中进不了重点学校。权衡之下,还是在巨人脚下徘徊比较保险。在这种“聪明”的逻辑引导下,即使很多学生表面上能解高深的奥数题,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并不一定得到了实足的提升。
很多年前,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据说从美国传到台湾,后来又传到大陆,引发不少人的思考。题为:在一艘船上,有75头牛,34头羊。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
据说四成美国小学生答船长41岁,因为75和34加起来是109,船长不可能这么老,相乘、相除更不合适,因此只好相减。据说大陆小学生的误答率更高,仅有不到一成学生的答案是“无解”。
本想开发智力、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奥数,当与应试教育混为一谈时,却可能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扼杀者,或是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所说的“比黄赌毒更可怕的东西”。应该冷静思考一下,不要使学奥数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