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中科院在大华府召唤海归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顶级学术机构,中科院人才招聘团 2009年9月6日(周日)下午在华盛顿地区的蒙郡政府大楼举办人才招聘会。入口处的门框上贴著“中科院海归招聘会”,两旁有一副对联写着“振兴中华,报效祖国”,这该是来自北京的召唤。
中科院人才招聘团由人事教育局李和风局长率领所属20多个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成员来美国招聘,有400多个科研工作岗位召唤着海归。本招聘活动由大华府地区中国大陆高校校友会联合会协助承办,下午的招聘会有数百名各专业人士者前来参加并与各中科院研究所代表洽谈面议。《美华商报》记者也很荣幸在招聘会上采访李和凤局长,并向李局长提出一些疑问和关切的问题,有些提法或许刻薄了点,但相信并无恶意。
首先我们回顾历史,上一辈的归国留学生如钱学森、卢嘉锡、钱伟长、邓稼先,他们在新中国成立时,为共和国组建中科院、高校以及“两弹一星”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在学术上比起留在美国的杨振宁、李政道等显然逊色很多,有的在文革中日子还不好过。我们不去讨论他们是为理想、为祖国还是太天真或是什么,但相信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大概不会像上一辈人那样单纯。虽然现在中国的国力以及与世界的交流和当年都大有不同,但今天中科院的战略如何能使人相信中国的学术氛围、科研环境不再是海归“学术自杀”地方?
李和风局长认为,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中国不仅在财力有很大的增强,整体科研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很多领域都已达到或具有世界一流的潜力。现在的中科院的研究平台,相信会给有志向、有能力的海归创造很好的发展空间。除了很多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学成回国到中科院,现在都担任科研骨干和领导职位,一些还选为两院院士。李局长还特别推荐潘建伟博士是个很好的案例,所以我们也简要介绍潘建伟海归轨迹。
1999年潘建伟在维也纳大学博士毕业时,就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1998年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国际十大科技新闻,1999年其论文与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一道入选《自然》杂志的物理学百年经典。受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邀请回国的潘建伟,在中国科大负责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潘建伟申请的200万元科研经费,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又拨了400万元,潘建伟的实验室迅速开张。实验室组建后,潘建伟小组已在《自然》、《自然物理》、《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他的团队实现首个“量子中继器”,扫除量子通信一大绊脚石。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共有145名候选人入围初选,其中最年轻的候选人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39岁博士潘建伟。
或许在国外呆久的人,难免听多了学术腐蚀等负面的报道,有时对中国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甚至会带有些偏见,显示跟不上中国快速崛起的步伐。我还在问现在科学院是否还在做跟踪世界前沿科学的课题?李局长说这已有点过时的提法,今天中科院已不淡“跟踪”而在“超越”,中科院已在如纳米材料、干细胞研究等许多领城都已走在世界前列。而中科院渴望从海外引进更多领军人物和创新合作团队,能在中科院的平台上有所作为。
李局长还介绍中科院向海外招聘的特点是先有需求,再找人才,采用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在有需求的领域引进人才,这样不会使引进后的人才被束之高阁。虽然中科院不以“高薪引进人才”为口号,更希望有志投身中国科学事业的有学之士加入,同时中科院当然也有相应体面的待遇和薪酬。
中科院目前有许多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计划,并给予金费上的支特,如各研究所的70万启动经费,中科院评选的200万甚至更高的专项金费,入选者除享受规定的工资、福利、医疗等待遇外,还享受岗位津贴、住房补助等待遇。
采访招聘会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今天的中科院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信心十足,同时对一流人才也充满渴望。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有更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招聘会出来,记者顺便询问一位与会者的感觉,他说:“感觉不错,有吸引力,还有些担忧的是回国后不知会怎样?”看来真做选择时也不容易,尤其在美国已落户生根的人。不过,对很多人可能也是机遇,当美国经济衰退,就业市场低迷,而祖国或许正是科学的春天。
中国科学院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计划有:
支持海外人才全职回国工作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08年-2012年千人计划)
·高级技术支撑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2008年-2012年百人计划,每年5-10人)
·百人计划(每年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支持海外人才短期为国服务
·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什划
·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科研奖金项目
支持海外智力引进和人才国际交流培养
·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
·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
·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
(美华商报200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