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致朋友的信:讨论中美教育
近日在厦门从事家庭教育和教师培训工作的唐老师,想听听我对教育的见解,可供思考和讨论,于是我写了这封信,当然只能供参考和批判。
唐老师:您好!
我有些看法,不一定对,也不一定能被人接受,最多可以供参考、批判。
我总觉得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或许是很多中国人认为夫败的地方,因为美国人较少象中国家长和老师那样强烈地把小孩往“人上人”或高学位方向上引导。我这么说似乎有些荒谬,好像大家都受很高的教育是不好的事。
美国人只鼓励对做学问有兴趣的人去读博士做学问,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为一般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才会废寝忘食,对名利报酬也会淡化些。反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却没水喝。
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伯斯都是大学辍学生,但都不影响他们在商业界的成功,而且是最据创新的企业家。
社会是要多元的,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打工仔,重要的是劳动者都应该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科学家在研究中享受探究的快感,为社会进步带来创造发明;打工仔在劳动中养家糊口,为社会文明添砖加瓦。
有时我想我们给小孩很多升学的压力,好处是让他们能善于竞争,力争上游,虽然这些对小孩进步有积报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些副作用,如果读书人都只为取得功名或是获得高学位奋斗,却无心真正想做学问,或只为升官发财、争名图利,有可能使教育变得太功利,更不利培养出学术大师;同时,打工仔的劳动者如果总是被社会上势利的眼光所看低而郁闷终日;我以为都不利于创新发展和社会和谐。
美国教育较多让小孩放任自流,浪费很多教育资源。虽然有时显得杂草丛生,问题很多,但也让苍天大树有成长的土壤和空间而孕育出不少世界大师。
我女儿在美国上大学学业平平,这在人才云集的哈佛没有什么不正常。我不知道她在哈佛是玩得太开心,还是读书天赋已到极限,大三时她的升学顾问觉得她大学三年在研究上显得建树不够,想进一流的美国医学院混有些不足。我也怀疑她专研精神欠佳,不一定是做科研的料,所以我说如果觉得做研究是很无聊的事,那就别做,毕业找份能养活自己的职业也能活得轻松自在。她大四在Margaret Livingstone教授实验室申请了一项研究课题,她说还蛮好玩的,所做论文到毕业后一年才在一份科技小期刊(SCI影响因子1.3)上发表,同时两位指导她论文的教授在她毕业一年后还为她分担上个月去弗州参加学术会议的费用。在被多所名校拒绝后,她最后还是到州立大学医学院就读MD/PHD(行医和研究双学位)。
很多事难以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所以我一直想鼓吹中国的教育要多元化。民国时期,中国很穷,战乱连年,但却有吴健雄、陈省身、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这些留洋没多少年就能在学术上获得不小的成就。新中国60年,恢复高考也以三十多年,我们相信的基础扎实的中国精英学生留学海外人数不知比当年翻了多少番,但学术上突出的成就好象还不如当年,这也就是我想写这本《天才还是大师》讨论中美教育差异一书的目的所在。我总以为十三亿人口、重视教育的民族,不小心也该出不少大师,但过于单一的培养人才模式,或许可以满街都是博士、教授却埋没了或无意中扼杀了创造性人才,而找不到大师。
中国的教育要从美国借鉴什么:《天才还是大师》/东方出版社,在新浪原创全面连载。新浪读书全球最新首发。教育、文化读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