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新水浒剧编剧文字硬伤举例
李西兴 2011-7-26
前些时(2011-7-7),我写了一篇博文《沧州牢城林冲吟反诗》作为“评新版水浒电视剧系列之一”发在我的网页上。文中提到该剧第10集“林冲棒打洪教头”把林冲会见柴进,并棒打洪教头的场景,从柴进的庄园里搬到了沧州牢城营,由此也造成了许多明显的硬伤。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叫做“硬伤”呢?
所谓硬伤,是指剧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台词违反该剧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因而出现的逻辑错误,并不仅仅指编剧对原著故事情节的不当修改而言。最近,中国的历史和武侠题材古装影视,随着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思潮的发展而进入繁荣期。这就需要编导及其历史文化顾问团体,具备或者说必须充实有关剧情背景的基本常识。
在该博文以及之后的《新版<水浒>电视剧滥用诗词赞语举例》(2011-7-13),我谈到该剧编剧在台词里滥用原著诗词赞语的几处不当的地方。本文再就该剧第10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台词里所出现的文字硬伤举几个例子。
一、饥饿的文字
差拨骂林冲:……你这个贼配军,满脸写的都是饥饿的文字,一世也发不了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
【李西兴案】沧州牢城营差拨骂林冲的原文见百回本《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原著的文字是:“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什么是“饿文”呢?这是相面术语,是说某人脸上的某种特定的纹路,预示着该人将会遭受饥饿之灾。《史记·绛侯世家》载:
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後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後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曰:“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许负说周亚夫脸上,有横向皱纹延伸到嘴里,这就是“饿纹”。预示着他日后将会饿死。到汉景帝时,周亚夫被拜为太尉,平定吴楚之乱,位至丞相。后来因遭汉景帝猜忌,周亚夫被诬下狱。在狱中周亚夫愤慨不屈而绝食自杀。
《史记》里还有个类似的例子,见《佞幸列传》,是说汉文帝有个宠臣叫邓通。文帝使善相者为邓相通面。
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於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后来文帝得病,脓疮溃疡。邓通不避污秽,为文帝吮吸脓疮。使文帝感慨到邓通爱自己胜过了太子。因此邓通遭到太子刘启的忌恨。文帝去世,刘启继位,就是汉景帝。景帝就变着法儿迫害折磨邓通,使之贫穷乃至饿死。
新水浒剧里,把“满脸都是饿文(纹)”翻译成“满脸写的都是饥饿的文字”,显然是因编剧的文史常识欠缺而导致的文字硬伤。
二、拜给
剧中林冲挨了一顿臭骂之后,不得不向差拨行贿。
林冲: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就五两银子?拜给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只是拜给差拨哥哥的。
差拨:给管营的在哪儿呢?
林冲:小可再也没有了。
这里的硬伤,笔者就不想多作解释了。“拜给”是什么时代的语言,我不知道。反正既不是《水浒传》里的语言,也不是现代汉语。原著上所用的明明是谁都能看懂的“送与”,不知编剧为什么非要把“送与”改为这种生造的词语“拜给”!
三、有失远迎
当林冲披枷带锁,念叨了一通不伦不类的“狩猎赞词”之后,终于挣扎着跪在步入牢城营的柴进。二人的对话台词如下:
柴进:这位戴军枷的军犯是什么人?
林冲:小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枪棒教头,贱姓林,名冲。因得罪高太尉,被栽赃问罪,刺配沧州。久闻这里有一个招贤纳士的好汉,柴进柴大官人。大人贵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晓。不想今日得见尊颜,宿生万幸。
柴进:没想到是林教头,我柴进有失远迎。
【李西兴按】柴进应邀来牢城营饮酒,偶遇刺配在营里的林冲,怎么能说“有失远迎?”这样的话呢?《水浒》原来的故事是林冲到柴进庄上去,柴进出猎不在。林冲从庄里出来,恰遇柴进狩猎回来:
只见那马上年少的官人纵马前来,问道:“这位带枷的是甚人?”林冲慌忙躬身答道:“小人是东京禁军教头,姓林名冲。为因恶了高太尉,寻事发下开封府问罪,断遣刺配此沧州。闻得前面酒店里说,这里有个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因此特来相投。不期缘浅,不得相遇。”那官人滚鞍下马,飞近前来,说道:“柴进有失迎迓。”
请看,原著说的是:“柴进有失迎迓。” 柴进对于前来自己庄上的林冲这么说,是非常恰当而合情理的。而剧中却让柴进在牢城营里对林冲说“我柴进有失远迎”,就非常不恰当也不合情理了。特别是用“远迎”更换“迎迓”,仅一字之差,就反映出新水浒编剧在逻辑思维上的误差。就整段台词和原著加以比较,新水浒编剧的文字水平之低,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