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近日在网上阅读到一篇文章,是温元凯回忆1977年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的事(倍可亲·史海钩沉《曾建议恢复高考 他的意见只被邓小平拿掉四个字》京港台:2018-5-19 05:54|来源:多维)。说的是那年8月,时在中科大任教的温元凯应邀赴京参加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址在人民大会堂)。与会的33位代表,绝大多数是科技教育界的老先生,只有温元凯(1946-)一人才30出头。与会者对当时的“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提出异议,认为许多推荐的工农兵学员文化水准太差,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
会上温元凯举手插话,向小平同志建议恢复高考,并提出新的16字招生方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听完后立刻说,“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当时与会者都楞了,什么叫采纳四分之三呢?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
这样被邓小平拍板确定的高校招生方针成为: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座谈会召开时,当年的高校招生方案已经下发全国,仍然延续此前以推荐为主的政策。
于是邓小平接着说,“能不能收回已经下发的招生政策,把招生工作推迟几个月,今年就恢复高考,否则我们又得耽误一代人。”这个表态,赢得与会者乃至在场的年轻女服务员们,都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我记得前几年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剧,其中也有在1977年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并确定招生原则的情节。摘录有关对白如下。
邓小平:第二个问题就是招生的原则。教育部制定的招生的原则,是十六字方针哪……
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对。自愿报名,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邓小平:这个“单位同意”这一条,我看去掉。比如说这个考生考得好,他那个生产队不同意,他那个车间不同意,或者说,他那个领导脾气不好,我们这个考生,那怎么办呢?所以说,你那个十六字方针哪,我只取四分之三。部长同志,你看可以吗?
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可以。
这个情节和温元凯的回忆基本吻合。
除了反映邓小平拍板1977-78年恢复的高考招生方针之外,该电视剧中还有些相关的情节很值得回味。
邓小平(在恢复高考制度的会议上说):这次招生考试,必须面对全社会。一切知识青年,都可报考。要改变原来的招生计划。原先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它那个比例,就不要做硬性规定了。
有人提出:这可牵扯到上山下乡的政策问题。
邓小平:好,这位同志提到了上山下乡。这个上山下乡运动,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政策。现在,我们也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我们的政策。上山下乡运动是否还要继续,这个要研究。但是我个人的意见,这不是长久之计。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对国家,对我们的学生,都是不利的。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我们有近两千万知识青年。同志们哪,这个是财富。要允许他们来参加这次高考。再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也要讲社会公平。
邓小平还提到:招生的条件应该放宽。
方毅插话:小平同志,您指的是哪方面放宽?
邓小平:就是这个年龄哪,要放宽。婚否不限。
方毅插话:如果是这样,能改变不少人的命运。
邓小平:是啊,我们这些制定政策的人那,一定要为大多数人着想。文革十年了,我们有多少学生哪,没有上大学的机会。所以我说,要特别关注六六、六七、六八这三届的高中生、初中生,群众说的,就是老三届了【笔者按:如今网上还有个别人,对老三届总爱做出些负面的评价和信息,也太不厚道了】。他们的基础最好,有工作的可以带工资上学。好,我就是这么一些意见。
邓小平:这个招生的政治审查,我认为就这么几条,首先本人表现好,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好好地学习。就这么几条就可以了。
与会者插话:这么简单,哪还要政治审查干什么?
邓小平(耳背):有啥子意见,大声说话。
与会者插话:小平同志,我是说这个政审条件,是不是太简单了?政审如果放的这么宽的话,就没有必要政审了。除了监狱里面关着的,其他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了。
邓小平: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有什么不好啊?就是要简单,这个文件(指当年初拟定的教育部关于招生工作的意见)就是太复杂了,太繁琐了。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使我们对人的评价,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条条框框。最荒谬的是什么?血统论。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起身怒声道)这是什么话?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吗?要我说,绝对不是!(与会者群起立鼓掌)所以我们的政治审查,就是要给那些受所谓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所牵连的,所影响的这个有志青年打破枷锁。让他们有个好好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个成长的机会。所以我说过招生就两条,本人表现好,第二个择优录取。以后的招工、征兵和提干,都应该如此。
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请邓副主席放心,我们回去马上修改方案。
剧中邓小平和叶剑英谈恢复高考制度时还说道:
我断言,若干年之后,中国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就在这批大学生【笔者按:前几天有个视频,是上海的钱文忠教授,高度评价老三届在改革开放中所做的贡献】。
在这部电视剧里,邓小平在恢复高考的问题上,充分显示出其中国式伟大政治家的本色。由于上面摘录的文字足以说明问题,就不用我饶舌了。
我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回顾起自己1977-78年报名参加高考,却遭到单位领导无端阻挠的经历,而当时我却并不知道邓小平有拿掉“领导批准”的指示。
1977年,我在西安的铁路部门工作,要报名参加高考却遭到本单位段党委副书记的百般阻挠。当时我只不过是基层工区的一名普通工人而已,和这位副书记既无恩怨,也不熟悉。该副书记是我们单位主管政治运动的。在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展时,我曾被短期抽调到段机关做批林批孔文件的宣讲工作。当年恰好中国体委举办文革之后首次全国棋类比赛。我在陕西省体委举办的象棋比赛中获得冠军,被选拔为参加全国棋赛的省象棋队运动员。该副书记认为,搞政治运动是压倒一切的,却又难以拒不执行省体委对我的借调令,就私下动员我自己出面推掉这次参加全国象棋赛的机会。这简直是太强人所难了。我理所当然地婉言表示说,都是革命工作,参加全国赛也是为本省争光嘛。我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五年,连续两次代表陕西参加全国棋赛(四川成都)和全运会棋赛预赛(上海),并因此借调在省体委集训长达近两年之久。等于是下了两年象棋,避开了本单位的批林批孔运动。我想可能因此而遭到该副书记的不满吧。但这也是省体委借调的,该副书记也不能就此公开地报复我吧。然而就在那几年,我所在工区曾有两次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均与我擦肩而过。还有一次,工区推荐我以工代干,干了几个月的记工员,也悄然被人情关系所安插的人取代了。到1977年,我要报名参加高考,该副书记却死卡住,不批准我去考试。
到了1978年,我再次报名高考,该副书记故伎重演,还是不批准我去参加考试。这件事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于是西安晚报社派记者到我们段机关,质问为什么不让我参加高考。该副书记及其操纵的办事人员说,根据招生规定,高考生的文化程度应该是高中或相当于高中的文化水平。我是初六六的学生,而他们不认为我具有相当于高中的文化水平。但是报社记者的态度十分强硬,说我是否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可以通过参加高考来确定,考上了我就是具备高中文化水平,考不上也不能断定我不具备高中文化程度。由于报社记者的强硬态度,并一直待在我们段机关,不获得满意的答复,决不罢休。最后,连段党委书记和段长都对该副书记不满意了,劝他别硬和报社记者顶牛了。无奈,在临近高考的前五天,段党委才开介绍信让我去报考(报社记者仗义出面,为我争取高考权利,我是研究生毕业之后才得知的)。那年,我们段报考的青年职工有数十名,段里专门给他们一段时间的公假(具体情况记不清了,但至少有两三个月吧)复习功课。而我在开考五天前才报上名,却不给我时间复习。有朋友帮忙,让医院熟悉的大夫给我开了五天病假。该副书记竟然让工班长撵到我家里,催我上班。我拿出医生开的病假条,那位工班长却秉承上意,说我必须去工地,那怕不干活,坐在工地上休息也成。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值得讽刺的是,那年我们单位只有我一人考上大学。我记得七八年的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是340分(考五门),我的总分是383分,远远超过重点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这还不算,我七九年又从大学直接考上研究生。
在我上研究生期间,又有位当地报社记者为我的高考事写了篇报道,题目是《从象棋冠军到研究生》。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让我损失了一级工资。当时西安铁路部门正好在为青年工人普调一级工资,凡二级工的青工,一律调为三级工。也就是说每月工资从43元调至52元(零头忽略不计)。我也是二级工,是带薪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按规定我的工资也是理所应当地上调一级。然而,据有关朋友事后讲,那篇《从象棋冠军到研究生》的报道,使得我们段的那位副书记颜面全无,因此我应上调的一级工资也被压住不予兑现了。
然而,当年我怎么就不知道,也没有听别人提起过,邓小平的这一高考招生政策,即考生报考无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呢?可见当时中国的许多利民政策,能否落实,也实在是个问题。后来我移居海外,直到观看2014年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剧之前,对此信息还是一无所知。所以我在看这部电视剧时,对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确定招生政策这一情节是非常关注的。我内心非常感慨:当年我若知道这一政策,岂容那位副书记两次硬卡住不让我报名高考呢?
李西兴2018-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