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作者:lixixing  于 2018-6-23 05:1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革与下乡|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1评论

关键词:文革, 三线建设, 学兵连, 陕西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长新文化 昨天(2018-6-21)


    今年,刚好是大型电视纪录片《三线学兵连》拍摄完成20周年,有必要追忆一下,因为它在我一生拍摄的电视片中,是一部最独特、最有价值、也是工作量最大的电视片。自然,对于学兵来说,更有追忆和回味的愿望了。

 

    在中国、乃至世界,三线学兵这一名称是陕西独有的特殊群体,他们因参加三线建设而产生,因是16岁左右的中学生被编入铁道兵建制而被称为“学兵”。  


1617岁的男学兵

       

                              如花似玉的女学兵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切都太陌生、太遥远了,但那是关乎当时中国命运的一项战略工程,是你们父辈一段特殊的经历与悲壮的故事啊!

    孩子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听一听、看一看!


「挑起打隧道、筑桥梁重任的学兵」 

     

                             学兵连在三线建设中的特写镜头


视频】(缺)

《三线学兵连》第六集《女子连》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处于中、美、苏(前苏联)三方对立的冷战时期,美国扬言用远程导弹轰炸中国的中心城市,前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随时准备侵犯中国,并已经在中苏边境的“珍宝岛”与中国打了一仗。

    新的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中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前苏联当时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珍宝岛之战 


            为了备战,为了保护中国的军工产业,中国把沿海及中心城市的军工企业迁往被划为中国三线地带的西北、西南地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当年中国“三线建设”布局图 

          (黄色为迁入内地的军工企业)

 

                                 年三线建设中一家企业工地

    横穿川、陕、鄂三省的襄渝铁路是三线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工程。

    由于当时修铁路依赖人海战术,襄渝铁路需要建设人员100万,除铁道兵、民工外,人员还有很大缺口,无奈之下,陕西从初中69级、70级的毕业生中抽调25000名学生,编入铁道兵建制,从事打隧道、建桥梁等繁重而危险的体力劳动。

    由此,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就有了一支最年轻、最特殊的团队。

                                                  

                                          进入三线建设工地后,学兵先修公路

三线公路建设中的男女学兵

    按说,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是一支可歌可泣的队伍,其故事、其情节比之今天的大片精彩的多。遗憾的是,从学兵离开三线到上世纪90年代的20多年里,几乎已被世人遗忘,他们自己也很少提及。1996年,陕西团省委在整理陕西青运史时发现,陕西竟然有一段罕见而悲壮青运史,竟有一支值得在今天弘扬的特殊团队。于是就决定联合省委宣传部拍摄一部表现学兵经历的电视纪录片。

    我和我的团队有幸承担了这部电视片的拍摄。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新闻发布会

       我拿出我多年创作报告文学及纪录片的方法和功夫,先进行人物采访。我感到触摸到一段神秘而沉埋的历史,挖掘到一块丰富的精神矿藏,也发现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延续我多年单兵作战的方式显然不行,必须采取集体工作的模式,才能应对上万名采访对象。于是,我在学兵中选了几位热心并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还请了作家商子秦等人,组成一个精干的采访队伍。

                              由作家和学兵代表组成的采访团队

                       采访团队在学兵当年修筑的隧道前合影

       我们先在西安学兵集中的单位进行,东西南北能跑的地方都跑到了,每一个地方几乎都需要一天时间,采访人数日均达50位。自学兵离开三线后,没有人关注他们,他们也没有机会倾诉独特而艰难的经历,遇到我们,就像干柴遇到火苗,一下子燃烧起来,把那些震撼人心的往事、催人泪下的故事一股脑地倒出来。这个人说完了,那个又接着说,几乎没有片刻的停息,我不停地记录、赞许、鼓励,唯恐漏掉一个细节,常常不得不憋着尿,忍着饿。西安钢厂的学兵达200多人,我们就分成几组,轮番采访,连续工作了三天,其中两天都在晚上10点钟结束。


                                         紧张而认真地采访

            右为电视片总策划李西茂、左为商子秦、付锁

    随后沿关中一线跑,在几个地市连续作业。记得在咸阳采访时,学兵热情特别高涨,都要在那天上午谈,我只有把他们分成三组,同时在咸阳的三个地方进行。为了让他们能按电视片的需要谈,我一个个地方跑着给予启发和引导,使采访取得巨大收获。仅用了半个月就把西安和关中这些学兵集中的地方采访完毕,笔记达上百万字。


                               学兵拉住我的手,有说不完的话


            采访在三线被炸瞎眼睛的廉国强

    继而又南下安康,在学兵当年修建襄渝铁路的地方进行实地采访。我们有时沿着隧道体验工程的艰辛,有时坐着火车感受学兵的丰功伟绩。记得到学兵中著名的烈士吴南所在的地方时,天下起了雨,我透过滴在车窗上的蒙蒙细雨,眺望吴南的墓地,一股心酸和感动之情涌上我的心头,后来电视片里的解说词和画面都是这时酿成的。

                                     在安康农家采访

 

                在牺牲的学兵墓前致哀


    由于这部电视片的启动,激发了学兵聚会的热潮,1996年至1997年里,每隔一周都有一个学兵连聚会,每次聚会必然都邀请我,我也自然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拍摄了许多纪实的镜头,也了解到许多感人的故事。听说一位女学兵身患癌症,不久于人世,我即可带着摄制组到病房采访,抢救到珍贵的镜头和同期声,使它成为片中最感人的一段细节。

                             

                            积压多年的学兵情结爆发了

            学兵聚会狂潮

                                                  

                           学兵见到当年带队干部,激动万分

            

        20多年后的聚首,感慨万千

                            

          学兵歌手朱华根为女学兵放歌一曲

   采访身患绝症的女学兵,不久她不幸早逝

    这种热潮也波及到深圳,那里的学兵热情邀请我们前去。我自然不放过这样难得的机会,于199612月赴深圳采访。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地方,学兵依然对那段经历怀着深厚的感情,每每谈起必然热泪涌流,泣不成声,它为电视片留下十分宝贵的镜头。

        

在深圳工作的学兵接受我们的采访

            采访在深圳创业的学兵王建夫妇


    19961226日,返回西安时,在深圳工作的哥哥也要与我同行,我当时一心都在采访中,没有在意他为什么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到了机场,他忍不住了,告诉我母亲已于昨天去世的噩耗。我顿时被击垮,躲到卫生间里大哭了一场。回到西安,母亲的灵堂已经搭起,全家人都守在这里,精神崩溃的父亲瘫倒在床上。我与哥哥疯似地扑倒在母亲灵前,三跪长拜后有去安慰父亲......摄制组闻讯,前来曾为祖国奉献了两个学兵的母亲追悼,得知的学兵也送来真情的哀悼。尽管,我为了这部电视片没有见母亲最后一面,但这一神圣的事业对她老人家也是最好的告慰。

          从深圳采访赶回的我跪倒在母亲陵前哀悼


    我把这些痛苦都转移到学兵连这部电视片中,用更大的热情和毅力投入采访和思考。一年多时间里,共采访学兵5000余人,121个学兵连队无一遗漏,其背景故事烂熟于心,采访笔记达300多万字,它为撰写电视脚本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电视脚本创作很顺利,很流畅,几乎是一气呵成,许多细节,许多句子都是随着泪水涌出来的。

      在安康采访时,我不慎受伤,拄着棍子坚持采访

    1997516日,《三线学兵连》电视片带着学兵的期待、在张小可、卢存志、张诚军、宁勇、蒋毅、王博、卢爽晰等热心学兵的支持下,开拍了。

    时任团省委书记田杰专程为我们与一起赴安康拍摄的学兵送行,在出发前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标志着这一神圣的事业实现了实质性地一跃。


 

        时任团省委书记田杰为摄制组送行

    517日,两个学兵连的50多位代表在他们当年修铁路的驻地整齐列队,配合我们正式拍摄的启动,我们先鸣炮庆贺,意为这部电视片带来吉利。第一组镜头是再现他们当年的开饭仪式,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学兵在饥饿状态下对“吃”的虔诚。继而我们连续进行了一组组采访,每一个学兵的回忆都把我们拉向当年,都使在场的学兵泪流满面。如丁益芳所谈女学兵在例假到来之时在河里捞河沙、血把河水染红的故事,着实令人心酸;张西诚所谈母亲送他去三线的情景更是感人至深。学兵走进他们当年的宿舍,自然流露出痛苦、留恋等复杂的感情,我们乘势组织了学兵唱《抬头望见北斗星》思念家乡的一场戏,效果很好。

   

        感人肺腑的拍摄

    重头戏是拍摄学兵修建的铁路和隧道。完全不用导演,学兵们自然会表现出十分生动的戏来。贾惠茹扒在铁轨上痛哭流涕,把一个女学兵曾经的奉献体现得凄美生动;丁益方等女学兵扶着隧道长久抽泣,场面震魂摄魄;学兵列队行走在铁路上彰显了学兵付出虽大但无怨无悔的豪情;还有一个个真实、细腻、感人的采访都为电视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学兵贾慧茹趴在铁轨上撕心裂肺

  

丁益芳扶在隧道壁上回首往事


    拍摄紫阳一组学兵的同时,我就与即将出发到旬阳的另一组学兵连联系,约好到旬阳的时间,这样当我们从紫阳转战到旬阳时,他们也到那集结待命了。协调安排地有条不紊,滴水不漏。

    这两个男女学兵连当年并肩战斗在汉江畔,在这里演出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大戏。所以,我把拍摄的重点安排在汉江滩上,编排了几幕既切合当年实际又是电视片需要的场景。有河边的采访,有河里的游泳,有河滩上篝火晚会,气氛浓烈而有味,都成为片中大气磅礴的镜头。

                                              

                 女学兵在汉江里戏水

        拍摄间隙在河滩上与学兵合影


    当年献身襄渝铁路的学兵共121人,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荡气回肠,其中烈士吴南的故事最为感人。拍好吴南自然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专门请来吴南的母亲。吴妈妈曾是一位机关干部,很知道我们的需要,她尽全力、也十分成功地演出了一幕幕大戏,尤其是墓前哭儿子一场戏,把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与悲壮表演地无与伦比,成为片中最精彩的一段。

                                         

                 吴南母亲祭奠儿子

   吴南战友祭奠吴南

 

    祭奠烈士陵园更是一场重头戏,我对此进行了精心地安排。让工作在安康的当年学兵准备花圈,让全省各地的学兵代表在同一时间到达拍摄地点。由于学兵的热情配合,由于协调地天衣无缝,近百名学兵准时抵达,十分圆满地拍摄了“祭奠”这场大戏。

    

 

采访时祭奠三线牺牲的学兵

    安康拍摄20多天,拍摄景点上百个,涉及学兵500多人,没有出现一点遗漏,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全方位地锻炼了我们团队组织大场面、协调大部队的能力。由此我也体会到,影视拍摄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一个管理工作,它需要各方面都具备的综合能力。

 



       如果说影视制作是一个苦差事,那么,电视片《三线学兵连》的制作就是一场炼狱。其镜头之多、资料之琐碎,是我一生制作电视中最难啃的,仅学兵当年的老照片就有几千张。对镜头和资料的整理、分类耗去我们许多精力,耗时近半年。好在配合我们到最后的付锁,是一个耐心细致、任劳任怨的人,他把这些工作做的井井有条,一丝不苟。整理场记是在1997年的冬天,他在一间没有暖气的房间里苦斗了两个月,硬是一笔一划地记完300多个小时的镜头场记。

 


    制作时间之长、折腾地方之多,也是我“触电”生涯中独有的。1997年秋天,我们先在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粗剪,因为导演弓弦的脚不幸骨折,我们无奈转战到酒店,吃、住、干合为一体,熬夜几乎是家常便饭。这年冬天,进入正式剪辑之时,我们又转移到当时西安为数不多的一家美国人开办的非线剪辑工作室,刚刚完成了一集,设备就发生故障,我们又被迫转移。

    19971231日,恰恰是个年尾,晚上11点,我们冒着大雪艰难地找到那位美国人介绍的西安航天六院电视站,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名叫严小平。约好从第二天,即1998年元月1日开始在这里剪辑。从此开始了这部电视片的最后攻坚战,也从此开始了与严小平多年的合作。

    我们每天从上午8点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0点左右,联续苦战了一个多月,到片子完成时,已是腊月28了。为感谢严小平,我托人买好车票,并把疲惫消瘦、满脸胡须的小严送进车站。

                                   


    片子完成了,我也累的患上重感冒,在家中躺了几天。一些熟悉的学兵闻知电视片完成,强烈要求观看。1998年正月初二那天,我拖着疲倦的身子给他们放了几集。电视片极大地震撼了学兵,使他们激动不已、感慨不已。在此后许多场合的播放中,效果都是如此,西安乃至陕西一时间都在谈论这部电视片。这种成功给劳累的我极大的慰藉和鼓励,也给我此后从事重大题材的电视片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同年,此片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三线学兵连》第九集《精神家园》


    谨以20年前的《三线学兵连》电视片和今天的追忆,献给永恒的学兵精神,献给学兵极其家人,献给继承与弘扬学兵精神的新一代!

 

资料:学兵朋友

制作:纪森

 



高兴

感动
1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6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7 回复 lixixing 2018-6-23 05:37
贴图的程序太麻烦了。还在继续做。
9 回复 浮平 2018-6-23 06:03
按照您文章所说,国人戏内戏外都可怜,憋尿忍饿,流泪流血,都是统治阶层在每个时期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世世代代。忆吧,哭吧,痛吧,思吧,该倾吐的实情都应该记录下来,血染的风采,不知还会不会重来。
8 回复 lixixing 2018-6-23 07:19
继续贴图,请本村网友静观。
4 回复 Lawler 2018-6-23 07:33
留下、录下时代的烙印。。。
8 回复 lixixing 2018-6-23 07:56
图片终于贴完了。只有一个视频,我也打不开,更无法转帖。请村友们谅解。
10 回复 qxw66 2018-6-23 08:33
峥嵘岁月
8 回复 SAGFS 2018-6-23 08:57
===当年被社会骗了, 如今还在煽情意在再去骗后代 . 很多人背后骂天骂地呢.  
不要说去" 学兵 "了,  曾经正式入伍当过兵的,都深知其内情哦 ...  举例说,浙江丽水地区当年七十年代的南字二五五部队( 背后人称" 636匪窟 "), 地处林场对面,三面山一边水... ...



当年被社会骗了, 如今还在煽情意在再去骗后代 . 很多人背后骂天骂地呢.  
不要说去" 学兵 "了,  曾经正式入伍当过兵的,都深知其内情哦 ...  举例说,浙江丽水地区当年七十年代的南字二五五部队( 背后人称" 636匪窟 "), 地处林场对面,三面山一边水... ...
9 回复 ryu 2018-6-23 09:11
lixixing: 图片终于贴完了。只有一个视频,我也打不开,更无法转帖。请村友们谅解。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这种说法是否过时了呢?
现在你的认识如何呢?
如此景象,不就是平壤?
8 回复 lixixing 2018-6-23 10:07
为从微信上把这篇作品转帖在贝壳村,仅今天上午就干了五个多小时。图片转帖了61幅。我不过是转帖者而已。我对这篇作品的总体评论为
三線學兵連和當年的知青一樣,都是中國青年史不可複製的樣板!
特别对于陕西青年史来说,三线学兵连有着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9 回复 海外思华 2018-6-24 04:17
当年条件所限,靠人海战术建设,人们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岁月!
8 回复 xqw63 2018-7-3 12:12
有这样的经历真让人羡慕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01:2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