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在家庭遗产和教育子女方面总结出来的谚语。源自西汉韦贤和韦玄成父子的故事。
韦贤(约前148-前67年)是鲁国邹县(今山东邹城,即孟子的故乡)人。他的先祖韦孟,家本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曾教授过楚元王(即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及其子孙,是三代楚王的老师。后来楚王刘戊“荒淫不遵道”。韦孟作诗风谏,刘戊又不听。韦孟盖为避祸,遂弃官举家迁居邹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戊和吴王刘濞一起发动“七国之乱”,失败后身死国灭(我在《西汉宫廷故事》七、“同姓宗亲争夺天下”里对此有详实的讲述)。可见韦孟是很有远见的。
韦贤是韦孟的第五代孙。他为人质朴,笃志于学,精通《礼经》和《尚书》。韦贤在家乡收学生教授《诗经》,号称邹鲁地区的大儒。后来韦贤被徵召入朝为官,至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升任丞相,封扶阳侯,食邑七百户。当时,韦贤已经七十多岁。他当了五年丞相,在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因年老多病,请求致仕,被批准光荣退休。史载:“丞相致仕自贤始。”就是说,丞相退休是从韦贤开始的。
【笔者在网上读过一篇源自《扬子晚报网》的文章,提到:“硬伤是学术之大忌。余秋雨(李西兴按:近年来红极一时的中国大陆学人)就栽在这个上面。自从他把‘致仕’解释成‘获得官职’之后,他就变成学术圈里的笑话。”不知确否。因此本文专门点出“致仕”一词,加以解释】
韦贤有四个儿子,长大后都做了官,特别是小儿子韦玄成(?-公元前36年),再次以精通经学进入仕途,经屡次升迁,也官至丞相。所以邹鲁地区的儒家学人们流传出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籯(ying第二声,竹编的筐笼),不如一经。”就是说:“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世传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撰写的《三字经》把这个故事编了进去: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别人留给儿子黄金满筐,我只是教授他一部经书。)
成为昔日中国知识阶层人们关爱子女的传统警句。
今天,海内外华人都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许多人花钱请家教,为孩子补习外语,数学,中文等,也包括教孩子音乐、绘画等。近来教孩子自小读古文的,也屡见不鲜。
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经书,主要是教人们安身立命的道理。所以今天做父母的,更应该考虑传授给子女一些做人的道理。要多和孩子谈谈心,问问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交方面有什么困惑之处,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即使孩子已经上了大学,这样做仍然是很必要的。因为这恰恰是今天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李西兴2009年4月28日于新西兰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