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
《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李西兴
“五一”国际劳动节,今天在中国大陆是一个较长的假期了。所以我写了《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一词,向海内外网友问好!
“满江红”可以说是我最早学习过的词牌。那时我正上高小,刚开始学历史地理课程。教我们班史地课的老师姓刘,是位和蔼的中年妇女。由于她儿子和我是同班好友,所以我特别敬重她。她在上历史课时,教我们唱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那时候,我的知识还很浅薄,对岳飞词中的许多字句都是一知半解。但是感到这首歌韵味古朴悲壮,所以至今还铭记在心,可谓是一首生动的中华民族爱国歌曲。
“文革”期间,“毛泽东崇拜”成为中国大陆年轻人的时尚。我非常喜欢毛主席诗词。我和当时的许多青年学生一样,尝试作诗填词,并因此而诱发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当时我能背诵《唐诗三百首》里许多名诗。例如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兵车行》、《丹青引》,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像这样的长篇古风,我都能倒背如流。此外,《古文观止》中的许多文章,我也能背诵,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说到《滕王阁序》,我想起网上的一篇批评易中天的文章。批评者摘引《品三国》36页:“比如汉文帝,不能算是糊涂虫(有所谓“文景之治”),也很欣赏贾谊(官拜大中大夫)。但是怎么样呢?‘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后来还把他贬到了长沙,害得他终日以泪洗面,竟哭死在那里。”然后辨析:“说贾谊死在长沙,是有疑问的。因为贾谊死前已经从长沙调走,做了梁怀王的太傅。而且贾谊就是因为梁怀王意外坠马身亡,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梁怀王,悲伤过度,才早逝的。贾谊既然调到梁地,他再回到长沙并且死在那里的可能性很小。何况我们今天看到的贾谊墓,是在河南孟津。”(钟少松《易中天<品三国>硬伤100例之四》)我读后作了一句评语:“粗疏出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作为中文系教授的易中天,对此当然非常熟悉。但作为历史学家,要讲贾谊,首先是要查《史记》和《汉书》。易教授《品三国》,凭中文功底的印象出发,就难免“粗疏出错!”】
通过青年时代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我认识到诗词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抒发情感的一种凝练文体。必须有非抒发不可的情感,才能写出诗词。另外,词牌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我当年为学如何填写诗词,在省图书馆借了一本王力写的《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62年)。那是一本100页左右的小书。我为了便于自己使用,就把该书全文手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然而现代人填词,对于平仄已经不太讲究了(何况古今读音的平仄变化太大,也很难令人把握),但词句的字数和大致押韵还是必要的。否则,就不叫填词,干脆去写自由体诗歌得了。我那时对王力先生的古汉语论著非常钦佩。到我读徐中舒先生的研究生(1979-1981年)时,才知道我的导师和王力都出自清华研究院,属于主攻不同学科的同窗。
下面就谈谈我的《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
我移居新西兰已经十多年了。之前,我在中国大陆主要从事历史和古代文化研究。我曾是十六部书的编撰或主要编撰者(其中十四部正式出版),并且刊发学术论文和文章六十多篇。在十多年的移民生活里,我除了学习英语之外,还对西方的经典美术,纽澳土著和殖民时期的美术,中国古典文学的英文翻译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竟然也完成了四部书。还有一些用英文写成美术史论文和文章。不过除了今年出版的《“文革”残局》象棋谱外,其他均难以发表。前些时回国探亲,不少亲友劝我在互联网上开博客。我一直犹豫不决。今年春节,我爱人帮我在【海外华人俱乐部---贝壳村】注册网页。但是中国大陆的朋友抱怨说,他们登不上【贝壳村】网站。所以我从4月中旬开始,又在中国大陆【华声在线---精英博客】注册网页,把我的文章两边贴发。至今,我在网上连载我1995年的手稿《西汉宫廷故事》和1996年的译作《美国侦探小说---八命奇案》,并且即兴写些随笔文章。想不到仅仅二十多天,在【华声---精英网】的浏览量,我的《漫谈<母仪天下>电视连续剧》已达12800多人次;《西汉宫廷故事》(连载)的最高单篇浏览达1700多人次;《美国侦探小说---八命奇案》(连载)的最高单篇浏览达600多人次;《复活节随笔》达近千人次。在【海外---贝壳村】网,我的《重游知青点》的浏览量,也达900多人次。这一切,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并促使我写出:
撰写诗文,南天居,抒怀寄情。
上网看,四海之内,皆为良朋。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词中的“南天居”和“上网看”就是从“凭阑处”和“抬望眼”演化出来的。《论语》上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句子。又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网友评论说:“好词!”
也有网友说:
无钱不怕房贷灾,
素食何惧猪疫警。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
谈笑中。
真是有趣。
其实这四句全都是写实。前两句写当前的新闻热点:金融风暴和猪瘟疫流行的警讯。然而对于沉浸在“华夏文史”笑谈中的我和网友们来说,犹如“两耳不闻窗外事”。“素食”暗喻平民阶层。《左传·曹刿论战》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指当权的贵族。我用“素食”,含有双关意思。
数精英,出民间,
贝壳村,有卓见。
叹孔孟游说,列国周旋。
这里是指【华声在线---精英博客】网和【海外华人俱乐部---贝壳村】网,是说草根文化和网络论坛往往出真知卓见。用不着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去游说君主。
汉武大帝今安在,
母仪天下谁能堪?
这两句,以评价近年两部走红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和《母仪天下》,抒发类似“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5年)的情怀。
闲暇时下棋打桥牌,
娱晚年。
末尾原拟稿为“闲暇时游戏棋牌间”,文辞较雅。但一是因“游”和“间”在词里犯重见之嫌,二是怕华人把“牌”误会为“打麻将”。所以改为大白话。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能写出:“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所以我觉得,“闲暇时下棋打桥牌,娱晚年”的句子,确实也不错。
不过有网友批评:“这么快就晚年了?”
我虽已是耳顺之年,倒是很喜欢听这样的批评。夸我不老,还不好吗?
2009年5月3日于新西兰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