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李西兴
中国历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年代学,即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科学,其最基础的概念是纪年和历法。学习研究历史,或编写历史题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都必须注意这个问题。最近在中国大陆热播的古装电视连续剧《母仪天下》,广告宣传词说:
《母仪天下》以西汉宫廷为背景,以“历经七朝”的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王政君为主线,描述了封建社会西汉时期争权夺利的后宫生活。
【百度百科】网“王政君”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48342.htm)说:“王政君生于汉宣帝时,一生经历七朝,历尽沧桑。”这种说法影响也很大。
孝元皇后王政君真能算是“历经七朝”吗?
据《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的父亲王禁,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李西兴按:百度网把王政君的生年误为公元前70年】生女政君,即元后也。”太后(王政君)年八十四,于王莽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二月癸丑崩”。
那么王政君历经西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加上王莽,共为六朝。所谓“七朝”,显然是把“孺子婴”也算作一朝天子。
《汉书·元后传》载:“平帝崩,无子,莽征宣帝玄孙选最少者广戚侯子刘婴,年二岁,托以卜相为最吉。乃风公卿奏请立婴为孺子,令宰衡安汉公莽践祚居摄,如周公傅成王故事。太后不以为可,力不能禁,于是莽遂为摄皇帝,改元称制焉。”
《汉书·王莽传》是这样记述的:
平帝崩……时元帝世绝,而宣帝曾孙有见王五人,列侯广戚侯显等四十八人。莽恶其长大,曰:“兄弟不得相为后。”乃选玄孙中最幼广戚侯子婴,年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
是月……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莽命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谓太后:“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太后听许。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诏 “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改元曰“居摄”。
居摄元年正月,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养三老五更,成礼而去……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
所以班固修《汉书》时,不仅没有为“孺子婴”立“本纪”,连“传”都没有。其事迹附见在《元后传》和《王莽传》里。《资治通鉴》把王莽居摄至新朝建立的这段期间(公元6-8年),算成是孝平皇帝时代的延续。然而,在现代两部重要的中文词典《辞海》和《辞源》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却有误。《辞海》所附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在公元6-8年栏下,填写为“孺子(刘婴)居摄”。《辞源》所附的《历代建元表》,也把公元6-8年栏下,填写为“孺子(刘婴)”,“居摄、初始”。这实际上是很荒谬的。很明显,汉平帝本身就是傀儡皇帝。而“孺子婴”连“傀儡皇帝”的名份都没有,怎么能算作是一朝天子呢?所以我认为,上列二表在在公元6-8年栏下,均应填写“(王莽)居摄”才符合史实。“王莽居摄”也可以算作是汉朝名存实亡的纪年延续,是因为当时孝元皇后还在,还身为汉朝的天下母。而不是因为两岁的“孺子婴”被“摄皇帝”王莽立为“皇太子”。因此这三年,无论是根据《汉书》,还是根据《通鉴》,都不能算作是“孺子婴”朝。
汉代史家对帝王朝代的纪述,是有分歧的。司马迁作《史记》,立有十二《本纪》。其中与西汉相关的,有《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和《孝武本纪》六篇。事实上,西汉王朝始自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即皇帝位。
在司马迁看来,汉惠帝是傀儡皇帝,所以只立《吕太后本纪》而没有《孝惠本纪》。如按司马迁的笔法,孝平皇帝也不能立《本纪》,而应立《王太后本纪》。因为汉平帝比起汉惠帝的傀儡程度,当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班固对司马迁的《本纪》体例进行了修改,为汉惠帝立“本纪”,只是把惠帝死后,吕后立惠帝后宫子为傀儡皇帝,自己临朝称制的七年,立为《高后本纪》。班固虽为汉平帝立有“本纪”,也没有认同“孺子婴”是一代帝王。班固是东汉初年的史学家。他出于对汉王朝的尊崇,把《项羽本纪》改为《项籍传》。这么一来,西汉王朝就始自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公元前206年了。至于王莽,虽然建立新朝,当了十四年皇帝,《汉书》里也只能为他立“传”。他的姑母孝元皇后王政君,因为在西汉末年地位十分重要,又与“王莽篡汉”关系密切,所以《汉书》也为元后专门立有“传”。从史料价值和行文的规格来看,《汉书》里的《元后传》和《王莽传》,实际上就相当于《史记》里的《吕太后本纪》和《项羽本纪》。并且,《王莽传》分为上中下三卷,计45000多字,是《汉书》里篇幅最长的,比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高祖本纪(上下两卷)》(16000多字)和在位五十四年的汉武帝刘彻的《武帝本纪》(9000多字)加在一起,还要长得多。《元后传》的篇幅(7000多字)也是《惠帝本纪》和《高后本纪》加在一起的两倍多。
对王政君的时代性评价,《汉书·元后传》末引班彪的话是:“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最为经典。
我为《西汉宫廷故事》第二十篇“孝元皇后”所写的“按语”说:“她是一个有着独特非凡经历的平凡女性。她身居国母之位长达六十年,从公元前48年至公元13年,跨越公元前后,见证了西汉晚期五朝天子(汉元、成、哀、平四位皇帝及新朝的王莽)的兴衰。她就是王莽的姑母,孝元皇后王政君。”
而《母仪天下》广告宣传词及有关网文,靠着数一下年表上的栏目,就夸张地说王政君“历经七朝”,是不符合中国历史学计算帝王朝代的惯例的。
2009年6月12日于新西兰奥克兰
【附注】班固《汉书》的十二本纪为《高帝本纪》、《惠帝本纪》、《高后本纪》、《文帝本纪》、《景帝本纪》、《武帝本纪》、《昭帝本纪》、《宣帝本纪》、《元帝本纪》、《成帝本纪》、《哀帝本纪》和《平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