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唐代诗人的汉朝情节
李西兴
前些时,我贴发一篇小文,提到:
大家知道,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五十六的民族。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基本人群为什么叫汉族?这不纯属种族血统的问题,而是个整体文化认同的问题。海外的华人区为什么叫“唐人街”?也是因为漂泊海外的华人群体,对继承汉家传统制度的大唐盛世情有独钟。
近来和【贝壳村】友一同重温《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的文学部分。我想借此机会,谈谈唐代诗文里对汉朝文化的崇尚。
唐代诗人常吟咏汉朝名人以抒发自身的感慨。
如李白(701年~762年)的《行路难》之二: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韩信(约公元前228年—前196年),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的大将。在军事方面,韩信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居功至伟。韩信发迹之前,曾在家乡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受辱于市井之徒。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是汉文帝时的才子,对于安邦治国有非常精辟独到的见解。他因受到朝中公卿大臣的嫉妒和排挤,难以施展其政治抱负。
李白显然是通过吟咏韩信和贾谊,抒发自身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在《滕王阁序》里也感叹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像 滕王阁图
冯唐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初年,以孝行充任郎官【《史记》作中郎;《汉书》为郎中】署长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把他提拔为车骑都尉(《百官表》都尉秩比二千石)。七年后,景帝立,任冯唐为楚国相,不久即被免职。到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年龄太老而不能作官了。一个人六十多岁才起步当公务员,当然容易见老了。
梁鸿是东汉初年品学兼优的文人。汉章帝时(76-88年),他经过京城洛阳,作《五噫歌》以讽世。其词曰:“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是抒发他登上北芒山,遥望京城宫殿之豪华,感叹老百姓的辛苦,将会无穷无尽!章帝听说,很不高兴,就下诏逮捕他。梁鸿只好更名改姓,南逃至吴地,靠为他人作佣工度日以至死。
《滕王阁序》还提到:“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也是汉代的故事。
陈蕃(?-168年),东汉灵帝时官至太傅。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集团,机密泄漏,反被宦官集团所害。陈蕃任豫章(郡治为今江西南昌)太守时,常邀好友学者徐孺过访,两人相谈甚欢。陈蕃特为徐孺准备一张卧榻,留他过夜。
提到“李广”的,还有王维(701?-761年)的《老将行》: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李广(?-公元前119年)是西汉景武时期的名将,他一生参与汉匈战争,经历大小战役七十多次,却无缘建功封侯。最后一次战役,李广的部队因行军迷路,延误了与主将部队汇合的时间。李广不愿对簿军中的执法文吏,愤然自杀。他的英雄悲剧,常使史家和文人感叹不已。资历原来比李广浅的卫青(?-公元前109年),是汉武帝卫皇后的弟弟。他曾先后七次率军出征匈奴,却从未败绩,被诗人讥为“天幸”,暗喻天子宠幸之意。卫青以军功被封为万户侯,官至大司马大将军。
李颀 胡笳十八拍
另外,李颀(690-751年)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还提到东汉末年蔡文姬的故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除了吟咏汉朝的名人之外,唐代文人还喜欢用“汉朝”来比拟当代。
如称唐朝域内为“汉地”,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如称唐帝国为“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还有杜甫(公元712--770年)的《兵车行》: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这两首诗都反映出唐代边塞征战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
诗人还往往把唐代皇帝隐晦地称为“汉皇”,“汉家天子”。例如,白居易(772~846年)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把唐代皇宫比拟为“汉宫”的,见李白:《清平调》之二: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朝的将军们在诗中常被称为“汉将”。如岑参(约715—770)《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封常清,御史大夫,安西副都护)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即今新疆车尔成河)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把唐朝军队称为“汉兵”的,见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岑参在诗中把对抗唐军的西域异族称为“匈奴”,称其领袖为“单于”。这也是崇尚汉文化的一种表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满江红》词云:“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是对汉文化崇尚的延续。
唐代诗人对西征战事如此描述,对东北战事(如唐与契丹人作战)也是一样。如高适(700—765年)的《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唐代的诗人,虽然对边塞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示极大的同情,但是对防止异族入侵还很期待的。正如王昌龄(698─约757年)《出塞》所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诗里的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是汉右北平郡和唐北平郡治所。飞将指李广。李广曾任汉右北平郡守,力阻匈奴南侵,号称“飞将军”。阴山是绵延於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的山脉。可谓是中国古代北方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天然界限。
说到这里,我不由的联想起抗战初期的情景。如果当时中国军队里多几个李广式的将军,大概就不会关外失守,平津失守……以至于兵溃千里,让倭寇轻而易举地侵占我中华大好河山了。
---2009-6-30写于新西兰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