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李西兴
前几天,玛克威出版社把即将印行的新西兰华文沙龙文集《给你一片云》里,收载我的一篇文章的校样寄来。我改动了两个字,并因此想起中文繁简字体的转换问题。
我那篇文章《好逑汤和好色之徒》,谈的是影视节目里中文读音和中外翻译的音译问题。文中提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及《史记会注考证》里的一段注文。我的原文是用简体字写的,校样大概是用的是简转繁自动系统,把“范雎”改为“範雎”;把“诗云子曰”的“云”改为云彩的“雲”。
按:作为姓氏的“范”和模範的“範”,在简体字系统是一个字,但是在繁体字系统是两个不同的字。“范”从草字头,和从竹字头的笵(範的本字),在古文里,有时通用。范、笵、範,这三个字,在古代的原始意思是不同的。范的本义是草名、笵的本义是铸造器物的模子、範的本义是一种出行时的祭祀。范和範也都可以用作模子,规范,法则等意思。但作为姓时,只能用“范”。
至于“诗云子曰”的“云”和云彩的“雲”之不同,熟悉繁体字的人都知道。鉴于校稿时间紧迫,我只能附加一个注:“云”和“范”在“古书里就是这么写的,不能用简转繁系统自动转换”,以提醒出版商和编辑校对人员。
我初来新西兰时,见有人在华人报刊上批评简体字,说过这样的话(大意):“运”无车怎行。意思是说,“運”简化为“运”,没有“車”了,怎么运行呢?这种议论,本身就缺乏中国文字常识。按:中国文字是运用“六书”的原则创造、发展和整理而形成的。“六书”就是: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汉字的字数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增加,因此其中形声字最多。“運(运)”字也是形声字。“辶”,通常被称为“走之底”,就是“辵”(读如绰号的绰),是“疾行”之形,“軍”或“云”都是音。把“軍”简化为“云”,就是把原来的形声字较繁复的声旁改换简单的声旁(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里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之一)。这也是符合中国文字的发展规律的。
有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例如“众”字。三个人叠一块,是“众”字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里就是如此写法。即《周语》所谓的:“人三为众。”非常好认好解释。繁体“衆”字,它的下部,也是三个变形的“人”。上部原是横着的“目”。郭沫若解释为监督奴隶大众劳动的监工。现在已经演化成像个器皿的皿上加一撇。去掉这个明显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正是还原古意,维持传统。
还有“从”,简体是两个“人”,取“两人相从”之意,也是见于甲骨文的古老写法。繁体的“從”对照小篆,是传写的错字。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添上去的。楷书把它割成两半,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根据我长期的文字工作经验,还有两个字在繁简转换时容易发生错误。一个是“后(後)”,另一个是“里(裏)”。“后”和“後”在古文里意义完全不同。“后”是个名词,指古代的君主或君王的正妻。《尚书·舜典》:“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群后”指众位诸侯国(注意:上古有些小诸侯国,大致相当于一个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君主。另外,史书中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等等,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些方面,“后”是不能写成“後”的。在这里我要顺便说一句,“后”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往往和“司”的意思相通。因为“后”和“司”,字形相同而方向相反,一个意为君主;一个意为管理。如著名的商代“司母戊鼎”,其腹部所铸的“司母戊”三字,有学者认为,也可释为“后母戊”,应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所铸的重器。1976年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土有许多铸有“司母辛”铭文的青铜器物,也可以释为“后母辛”。而“後”的本意,保留在现代的随後,落後,後面,後来,以及後裔等双音词里,是副词或形容词。
“里”和“裏”在古文里,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里”意思有二:一是人的居住地,“乡里”之“里”;二是长度单位,所谓“百里”“千里”之“里”。而“裏”的原始含义是衣被的里层,如《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裏裂。”“裏”有时候还被写成“裡”。这个意思后来被引申为里面,内部。
简体字系统“里”和“裏”为一个字,却不容易使用错。因为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被里,屋里,家里,里面,里边和乡里,千里,百里,其语意区别是很明显的。
下面再谈两组例子。一是“发(髪發)”:头髪的髪(读第四声),和發展的發(读第一声),在简体字里,是同一个字,“发”。现代汉语里,头发的发几乎不单独使用,通常为双音词:如理发、洗发膏、发肤(头发和肌肤)、发型、毛发、长发、短发,等等都读第四声的“发”,是绝不会和发射、发展、发达、发祥、发布、发放、发掘、以及征发、出发、启发、阐发等,第一声的“发”弄混淆的。
二是“适(適)”;在现代汉语里,最常用的是“适合”这个双音词。但是在古文里,适(適)的用法是很多,如《诗经·魏风·硕鼠》“適彼乐土”,作到某处去讲;女子出嫁,谓之曰“適人”。还可做“恰好”讲:如《孔雀东南飞》:“適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并且,简体字“适”和繁体字“適”在古文里本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字“适”作为人名,读如“括”。春秋时有个南宫适(见《论语·宪问》,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西岐大将“南宫适”与之名音均同),唐朝有个皇帝叫李适(唐德宗,780-804年在位),以及宋代编《隶释》的金石学家洪适(1117-1184年)。这些作为人名的“适”都读kuò(括)。当然,也有以“適”为名的,如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適(700—765年)和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適(1150-1223年)。另外在古书里,“適”还亦可读di(第二声),与“嫡长”之“嫡”和“匹敵”之“敵”相通;还可读为zhe(第二声,谪),意同贬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嚇蛮书”,就是把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赞誉为天上谪降人间的仙人。
---2009年7月16日于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