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从秦始皇统一文字看汉字的简化
(2009-02-03 09:22:30)
李西兴转帖自王立群新浪博客
(2009-02-03 09:22:30)
李西兴转帖自王立群新浪博客
【李西兴按】前几天应邀参加奥克兰“两岸同胞汉字座谈会”。会上有位所谓某国汉学家,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实行的汉字简化工作,类比为“秦始皇统一文字”。我以前在大陆,参加过数次国际学术会议,也结识过一些来自东亚和欧美的汉学家。但像这位所谓的汉学家,敢公然信口胡诌些既缺乏语言文字常识,又违背历史事实的言论,着实罕见,遂使其“汉学”假底暴露无遗矣。为此,特转帖王立群先生近日在新浪博客上贴发的《从秦始皇统一文字看汉字的简化》一文,以正视听。
对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具体情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说得非常明确:“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闻]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我们从中可以得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文字是“小篆”。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证据,是大秦帝国在各地的刻石。它们应当是大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标准文字。这些刻石统统为小篆。可见,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是小篆。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秦国的小篆,而是具有隶书体式的古隶。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兼用小篆、隶书两种书体,作为统一六国文字的书体之一。二是秦始皇用秦国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的失败。
前者我们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因此,答案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用性。一种不实用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因为它不便于书写。文字的功能既然在于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会创造出一种书写简便的字体。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消极的一面是造成了文字的混乱,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文字采用的秦国小篆。小篆华美,整齐,观赏性很强。但小篆的最大缺点,是不便书写。战国时代许多纵横家,他们往往一天之间就要书写几千字的文章,以说服君王,用小篆书写显然不现实。当时,使用最多的应当是大篆的一种简便书体。这种书体,就是隶书。
我们今天看到的秦简中大量存在的隶书,恰恰是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的明证。简便易写的隶书,在秦朝代替了秦始皇强制推行的小篆。
隶书书写便捷,秦隶也早已存在。从理论上讲,用隶书统一天下文字,是非常有效的统一文字的方法。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做法是对的。但是,他不懂得文字规范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所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天下文字的做法,实际上是失败了。
翻开今天的汉碑、汉简,我们看到最多的,不是秦始皇强力推行的小篆,而是易写易认的汉隶。隶书才是真正统一了中国文字的书体。它的时代是在汉代。所以,秦始皇的“书同文字”的诏令,真正得到施行是在汉代。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书写工具。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毛笔这种柔软的书写工具,在秦简、汉简上很容易写出“蚕头燕尾”的隶书。书写工具决定了书体,书体的简便实用,又决定了何种书体能够统一中国的文字。
总之,秦始皇 “书同文”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用的“书同文”的国家标准——小篆——并不可取。加之秦朝国祚短暂,因此,成效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大。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便可以明白,创造简化字、推广简化字是正确的。因为它顺应了文字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因此,我们今天不应非议简化字。而且,学会了简化字,再去熟悉繁体字并不困难。简化字不会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障碍。特别是目前,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求学习汉语,推广简化字,对他们学习汉语更为方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简化字提出责难,呼吁恢复繁体字,显然不合时宜。
附记:本文发表后,已有天津某平面媒体,愿意全文发表本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同时,应北京电视台之邀,近期在央视录制节目期间,在北京台录制一期有关简化字的节目。新闻媒体的积极反应,是本人始料未及的。同时,在不少读者的留言中,对简化字妨碍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也有不少问责之声。本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的的教学研究工作。一个只认识简化字不认识繁体字的本科生,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学习之后,大约一个学期,即可以流畅地掌握繁体字。而且,为了让中文系的本科生熟悉繁体字,本人在河南大学教生涯中,一直坚持用繁体字竖写,进行板书,以期帮助中文系本科生熟悉繁体字,效果极好。所以,我一直认为: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认读繁体字是最基本的功夫。而且非常简单。对于绝大多数不从事中国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普通人,学习简化字是完全应该的。它并不妨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至于个别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兴趣的人,学习繁体字也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去年,我在台湾与新加坡参加书展,中国大陆简体字的书籍非常畅销。认读繁体的读者,阅读简化字,没有太大的障碍。因此,笔者坚信:推广简化字,提倡变通话,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善举。
从秦始皇统一文字看汉字的简化
王立群新浪博客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统一了天下【李西兴按:“天下”二字好,不愧为史学名家】的文字。对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具体情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说得非常明确:“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闻]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我们从中可以得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文字是“小篆”。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证据,是大秦帝国在各地的刻石。它们应当是大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标准文字。这些刻石统统为小篆。可见,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是小篆。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秦国的小篆,而是具有隶书体式的古隶。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兼用小篆、隶书两种书体,作为统一六国文字的书体之一。二是秦始皇用秦国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的失败。
前者我们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因此,答案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用性。一种不实用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因为它不便于书写。文字的功能既然在于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会创造出一种书写简便的字体。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消极的一面是造成了文字的混乱,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文字采用的秦国小篆。小篆华美,整齐,观赏性很强。但小篆的最大缺点,是不便书写。战国时代许多纵横家,他们往往一天之间就要书写几千字的文章,以说服君王,用小篆书写显然不现实。当时,使用最多的应当是大篆的一种简便书体。这种书体,就是隶书。
我们今天看到的秦简中大量存在的隶书,恰恰是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的明证。简便易写的隶书,在秦朝代替了秦始皇强制推行的小篆。
隶书书写便捷,秦隶也早已存在。从理论上讲,用隶书统一天下文字,是非常有效的统一文字的方法。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做法是对的。但是,他不懂得文字规范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所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天下文字的做法,实际上是失败了。
翻开今天的汉碑、汉简,我们看到最多的,不是秦始皇强力推行的小篆,而是易写易认的汉隶。隶书才是真正统一了中国文字的书体。它的时代是在汉代。所以,秦始皇的“书同文字”的诏令,真正得到施行是在汉代。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书写工具。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毛笔这种柔软的书写工具,在秦简、汉简上很容易写出“蚕头燕尾”的隶书。书写工具决定了书体,书体的简便实用,又决定了何种书体能够统一中国的文字。
总之,秦始皇 “书同文”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用的“书同文”的国家标准——小篆——并不可取。加之秦朝国祚短暂,因此,成效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大。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便可以明白,创造简化字、推广简化字是正确的。因为它顺应了文字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因此,我们今天不应非议简化字。而且,学会了简化字,再去熟悉繁体字并不困难。简化字不会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障碍。特别是目前,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求学习汉语,推广简化字,对他们学习汉语更为方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简化字提出责难,呼吁恢复繁体字,显然不合时宜。
附记:本文发表后,已有天津某平面媒体,愿意全文发表本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同时,应北京电视台之邀,近期在央视录制节目期间,在北京台录制一期有关简化字的节目。新闻媒体的积极反应,是本人始料未及的。同时,在不少读者的留言中,对简化字妨碍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也有不少问责之声。本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的的教学研究工作。一个只认识简化字不认识繁体字的本科生,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学习之后,大约一个学期,即可以流畅地掌握繁体字。而且,为了让中文系的本科生熟悉繁体字,本人在河南大学教生涯中,一直坚持用繁体字竖写,进行板书,以期帮助中文系本科生熟悉繁体字,效果极好。所以,我一直认为: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认读繁体字是最基本的功夫。而且非常简单。对于绝大多数不从事中国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普通人,学习简化字是完全应该的。它并不妨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至于个别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兴趣的人,学习繁体字也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去年,我在台湾与新加坡参加书展,中国大陆简体字的书籍非常畅销。认读繁体的读者,阅读简化字,没有太大的障碍。因此,笔者坚信:推广简化字,提倡变通话,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