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今天,教育部语信司王翠叶处长和参与调研《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两位语言专家王立军、陈双新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谈《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征求大众意见。
在谈到近几年来,网上和报刊上激烈讨论的繁体字恢复问题时,陈双新从三个角度对不恢复繁体了进行了解析。
首先,从书写工具的角度来说,汉字是用来记录的工具,作为一个工具来说越简便越好,老百姓还是觉得简化字方便。
其次,考虑到广大使用者的习惯。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学简化字开始的,然后一直到现在。如果这么常用的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百姓使用起来是极为不方便的。所以说要保证它的稳定性。
其实这几年,有人支持恢复繁体字的一个原因,是跟传统文化挂钩。这个说法表面上挺有道理,但实际上,辨证地看,繁体字是不是真的对保留传统文字就有好处,简化字对保留传统文字就没有好处?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收了8300字,原来2235个简化字,而且跟其他的汉字使用都是一样的。另外这些简化字也不是新造的,而是历代老百姓使用的。比如说从小学学古文、唐诗,简化字和繁体字记录的表意上有区别吗?很多的诗句字没有任何的障碍,但是你认得字你了解其中的意思吗?更多的是古代文化总的方面,包括官职、立法等等,这些东西不了解,那你对传统文化、古书的理解就很有限。
最后,关于信息化的问题。很多人都说现在用字都电脑化了,很少手写。其实手写字还是很常见的。你写一手漂亮的字,给人的印象会非常好。还有,今天大家都有手机,经常发短信。笔划多的字,在手机上是不能显示的。比如说力量的量,这个横划比较多,在手机上显示就重了。还有应酬的酬,这个竖划就不能在手机上很好地的显示,这些字因为非常复杂,所以在手机里面显示非常模糊。
所以说,对于一个汉字的使用者和学习者来说,简化字是非常便于使用的。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并不是今天生造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