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1)

作者:lixixing  于 2009-8-31 10:0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中华文化|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2评论

关键词:

 

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前后变化及起因   
转帖自【五星出东方】2009-8-20    


 

        【李西兴提要】1942 1月,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后。应蒋的要求,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史迪威中将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是个中国通,能讲流利的中国话,对中国社会的实情十分了解。史迪威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非常不满,常说: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万的中国人是好人,剩下十万是贪官污吏。
 

(1)194112月美国和日本开战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开始为一个问题烦恼:从国力军力上来看,美国打败日本问题并不大。但问题在于,美国打败日本要花多大的代价。美国毕竟是个民主主义国家,不能象独裁国家那样,要求人民为了领袖无限制地奉献生命财产。如果在对日作战中,美国人牺牲太多的话,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就会抬头。政府就不得不顺应民意,与日本中途停战讲和。 
    后来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也表现了美国人的这个特点。其实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把赌注放在美国经得起物的消耗,却经不起人的消耗这个弱点上。日本军部认为,如果日军给美军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美国人就有可能患得患失,中途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默认东亚和东南亚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罗斯福在太平洋战争一开始,就考虑开辟第二战场,让第三国参战来分担美军的人员伤亡消耗。
1942 1 1日,在美国的牵头下, 26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宣誓共同对德意日作战。但这些国家,大多是弱小国。美国对他们并不抱多大指望。当时,罗斯福考虑到能够有效帮助美国共同对日作战,分担美军人员伤亡的国家只有三个:英国、中国和苏联。
  罗斯福首先考虑的是英国。英国人当然是美国最靠得住的盟友。可是英国当时正忙于欧洲和北非战事,对在亚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是心有余力不足。驻香港和新加坡的英军,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后不久便战败,向日军投降。不过驻扎印度的英印联军,还是一只可以依靠的力量。
  罗斯福第二考虑的是中国。一来中国已经被日本侵略多年,向日军发动反攻是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事;二来中国的人力资源非常充足。不足的只是武器弹药。所以罗斯福设想了一个美国人出钱,中国人出力的方案。美国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由中国军队在中国战区开辟第二战场,联手打击日军。但罗斯福对中国军队到底有多大战斗力心里没底。
  罗斯福第三考虑的是苏联。苏军的战斗力强,在战术上是美军的最好帮手。但罗斯福不敢肯定,斯大林是否愿意对日作战。因为苏日两国之间,
1941年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根据该条约,苏联有保持中立的义务。罗斯福不知道,斯大林是否愿意撕毁条约,向日本开战,或者斯大林会为向日本开战而漫天要价。另外出于防共的考虑,罗斯福也不很情愿苏联出兵中国和日本。因为这样有可能使中国和日本赤化,成为美国日后的敌人。基于以上的考虑,罗斯福决定首先武装中国,向中国提供物资武器装备,试图让中国承担起太平洋战场的主要角色之一。如果中国实在不行的话,再考虑苏联的参战。
  所谓苏日中立条约是苏联在欧战爆发后,为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于
1941 4月和日本签订的有效期为 5 年的条约。该条约规定,苏日两国在条约签署后的 5 年间,保持相互中立。苏联承认满洲国,尊重满洲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本则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实这是两国对中国领土的瓜分。

    在向中国运送武器物资方面,美国又遇到了难题。因为当时中国的出海口均被日军占领,只有通过陆路向中国运送军备物资。苏德战争爆发后,经由苏联的新疆道路已不可用,由印度通往中国的印缅道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出兵占领英属缅甸,切断了印缅道路。所以美国希望英印联军和中国军联手打通缅甸道路,以便向中国运送军火武装中国。 1942 3 月,中国派出缅甸远征军,由美国中将史迪威任总指挥,在英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试图夺回印缅通路。
  
1942 1月,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后。蒋要求美国派一个高级军官,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942 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原是驻中国使馆的武官,是个中国通,能讲流利的中国话。史迪威对中国社会的实情十分了解。他对中国政府的腐败非常不满。他常说: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万的中国人是好人,剩下十万是贪官污吏。史迪威是理想主义者,对中国的期望很大。他刚上任不久,就提出中国军东进夺还武汉,南进夺取河内的作战计划。但蒋介石对他的计划毫无兴趣。不过在史迪威的多次要求下,蒋介石委任史迪威出任缅甸远征军全权总指挥。罗卓英、杜聿明任正副司令长官。
  史迪威上任不久,就发现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存在严重问题。欧美国家军队的军官,对上级的命令绝对服从。不管是谁,只要有指挥权,就能指挥调动军队。中国则不然。中国军队的上下级关系,由个人恩惠关系决定。军官只听从某个人的命令,其它人即使有指挥权,也指挥不动军队,是典型的私家军。虽然蒋介石明言缅甸远征军的指挥权归史迪威,但事实上,缅甸远征军只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史迪威并不能有效指挥军队。
  英印联军和中国远征军的这次作战,被日军打败。英印军退回印度。由于中国远征军退回中国的退路被日军切断,史迪威命令中国军队撤往印度。但蒋介石越权指挥,命令中国军队撤回云南(蒋介石经常越权直接指挥,对此李宗仁等人也多有批评)。最高指挥部的不统一,使远征军的军官们十分为难。结果有两个师听从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其他则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撤回云南。在退回云南途中,远征军迂回穿越人迹未至的原始森林。结果饥饿和疾病,导致士兵大量死亡。
10余万人的部队,最后回到云南的只有4万人。撤往印度的两个师,改称中国驻印度军,驻扎在印度的兰姆咖。驻印度军在印度接受了美式训练,并采用了全式美式装备,后来成为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史迪威从印度回到重庆后,要求处分那些不听从他命令的中国将军。根据欧美国家的军法,军官不服从上级命令要受到最严厉的惩处。史迪威称他作为远征军全权总指挥,部下不听他的命令理应受到惩罚。提出要枪毙四个不听命令的师长。但欧美的一套,在中国行不通。蒋介石采取了宁人息事的方法,将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调任,五十五师师长陈吾勉处分了事。史迪威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必须对中国军队进行结构上的改造。由于他对蒋介石的部队无法插手,史迪威提出他到印度亲自训练一只
10万人中国军队的计划。史迪威说:如果给予正确的指导,中国军队不逊于任何国家的军队。当时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约有1万余人。史迪威要求蒋介石向印度空运人员,把驻印度军补充到10万人。但蒋介石对此十分冷淡。因为蒋介石不希望看到,中国出现一只不听他指挥的强大军队。在史迪威的再三催促下,蒋介石前后只向印度空运了 1万多人,使史迪威的10万人训练计划,受到很大挫折。(待续)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2 回复 homepeace 2009-8-31 10:50
听故事
3 回复 普通一丁 2009-9-1 01:51
有關美國共產黨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文章不多見,但不要忽視了美共的影響,尤其是抗戰勝利之後要求國民黨政府裁軍,以至後來對華禁運軍事器材,扯老蔣後退,加速中共坐大。
不過這還是第一篇,期望以後各篇大概會提及美共的影響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0 16: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