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红楼梦》
---“《红楼梦》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2)毛泽东引用《红楼梦》故事和语言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在这之后,又至少10次向我们要过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他晚年的书库里、会客厅里、卧室里,一直放有20多种不同版本的线装大字本的《红楼梦》。书就放在他身边,随时都可以翻阅。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毛泽东读的遍数最多的,就要算是《红楼梦》了。如果要问,毛泽东生前读《红楼梦》究竟读了多少遍,这是他本人也很难说清楚的。反正书中的主要内容,从场面描写到人物对话,从情节到结构,从人物到主题,甚至一些诗句、警语,以及大观园内的许多生活细节的描写。例如,像柳嫂子同秦显家的争夺厨房那几段的描写,贾琏从尤二姐那里回去的时候,说“跨马认镫而去”的话,等等,他老人家都记得很熟,常常脱口而出,自如引用。毛泽东生前常同人谈起《红楼梦》的一些细节的描写。如1951年秋,同老同学周世钊的一次谈话中,就谈到,贾宝玉吃饭穿衣都要丫头服侍,不能料理自己。林黛玉多愁善感,哭哭啼啼,住在潇湘馆,吐血,闹肺病。1973年7月4日,同王洪文、张春桥的一次谈话中说,贾母一死,大家都哭。其实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目的。如果一样,就没有个性了。哭是共性,但伤心之处不同。我劝人们去看看,柳嫂子同秦显家的争夺厨房那几段描写。类似这样有关《红楼梦》具体细节描绘的谈话是很多的。这一小小的侧面,也能说明毛泽东对《红楼梦》读得是很熟的。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爱读《红楼梦》?笔者认为,第一,因为他推崇《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他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很为欣赏。毛泽东认为,《红楼梦》“作者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人物也写活了”。他多次谈到凤姐这个人物写得好。他在他写的文章和与人谈话中,多次引用《红楼梦》中的故事和语言来说明现实问题。例如,在1957年3月1日最高国务会议的结束语中,用王熙凤对刘姥姥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大国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办。特别是王熙凤说过的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很感兴趣。在提倡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时候,曾多次引用这句话。1958年,在成都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还用丫头小红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来说明聚散的辩证法和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相互转化的。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作者曹雪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清朝乾隆时代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的真实生动的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刻画了几十个封建统治者和数百个奴仆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通过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对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描写,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同类作品中更为突出。毛泽东爱读《红楼梦》,这与《红楼梦》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独到的艺术成就是不能分开的。
第二,是因为《红楼梦》在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的同时,体现了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毛泽东认为,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同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一道,体现了古代的“民主文学”的传统。【1958年8月在审阅和修改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载《红旗》1958年第7期)一文时加写的话】所谓民主性,就是“不满意封建制度”,不满意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对宗法家庭中被迫害、被侮辱和被毁灭的人们,特别是妇女,表示了莫大的同情。1961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的谈话中,说《红楼梦》是尊重女性的,说贾宝玉是同情被压迫的丫环的。1962年8月11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上的谈话还说,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而《红楼梦》就不同,写有点希望么。例如对贾宝玉这个封建制度的逆子的描写,虽然他没有能够逃脱被压抑而最终走向虚无的悲剧性的命运,但作者曹雪芹的民主倾向和萌生的深情希望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是《红楼梦》区别于其他古典爱情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毛泽东之所以爱读《红楼梦》,这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是要通过读《红楼梦》来形象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红楼梦》所描写的是清乾隆年间,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史。在四大家族中,曹雪芹的笔下着重描写的只是贾府一个家族。透过贾府一家,看到史、王、薛各家,从贾、史、王、薛四家,看到代表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百千个“大族名宦之家”。就如同清代二知道人在《红楼梦说梦》一书中所说的:“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然曹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3卷,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2页)
通过读《红楼梦》,就可以从贾府衰败过程中一系列真实、形象、生动的片断画面,来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早在1938年4月28日在延安“鲁艺”的演讲中,毛泽东就提出,这是一部好书,现在许多人鄙视这部书,以为它写的是一些哥哥妹妹的事情,其实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毛泽东在1965年对他的表孙女王海容说过:“你要不读一点《红楼梦》,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1981年薄一波也曾写过这样一段回忆:“毛泽东同志对《红楼梦》有浓厚的兴趣,讲过这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他多次要大家读,说不是读故事,而是读历史。你要不读《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呢?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乾隆年间,清朝开始走下坡路,曹雪芹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回忆片断——记毛泽东同志二三事》。《人民日报》1981年12月26日)直到1973年12月21日,在同部队领导同志的谈话中,他又从《红楼梦》创作的动因和构思的角度,谈到它的历史主题:曹雪芹把真事隐去,用贾雨(假语)材言写出来。真事就是政治斗争,不能讲,于是用吊膀子(爱情)掩盖它。
《红楼梦》除了具有上述的这些特色外,毛泽东认为,《红楼梦》还体现了作为封建根基的家长制的动摇。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谈话中,他这样说:“我国家长制度的不能巩固,是早已开始了。《红楼梦》中就可看出,家长制度是在不断分裂中。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又有各人的打算。”要认识和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当然重要的是要读历史,读理论书。这些书可以帮助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封建社会作出分析,通过许多具体的历史事实来认识、了解封建社会。但是,仅读这些书还不够,还应当读《红楼梦》这类描写封建社会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统治者与奴隶等人们生活面貌的文艺作品。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更细致地了解封建社会。事实证明,许多的文艺作品读后,能使人收到读理论书、读历史书收不到的效果。毛泽东爱读《红楼梦》,大概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