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红楼梦》
---“《红楼梦》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6)毛泽东评贾宝玉和林黛玉
我们从毛泽东读《红楼梦》的实际情形和有关读《红楼梦》的诸多谈话中可以看出,几十年中,毛泽东读《红楼梦》主要是把它作为“很精细的社会历史”来读的。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读《红楼梦》,从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衰败的过程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认识和了解明末清初这一段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把小说当作历史读,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恩格斯和列宁也都是这样读小说的。恩格斯早在1884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就说过,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2—463页)列宁也说过:“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9页)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上的著名的作家,其主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都是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间的矛盾,描绘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列宁把托尔斯泰看成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把他的小说都当作历史来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读《红楼梦》不仅仅是从历史这一个视角,他对书中典型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运用等也很有兴趣,很为关注。大概就是因为每次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去读《红楼梦》的,所以,他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收获,越读越爱读。
毛泽东读《红楼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随时结合书中的人或事,来印证或阐发他的认识,来说明一些实际问题。例如,195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接见几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时说:“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能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有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新湘评论》编辑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年版,第57 页)
说到毛泽东读《红楼梦》,这里笔者向读者介绍一点毛泽东批注《红楼梦》的情况。前面已经介绍过,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存放的《红楼梦》,我们知道的线装版本就有20多种。毛泽东辞世后,在整理他的图书时,对这20多种版本的《红楼梦》,笔者都曾逐一翻阅过。其中只有两种版本用铅笔圈划过。一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 函8 册,影印本),一种是《增评补图石头记)(4函32册,木刻本)。这两种《红楼梦》,有不少的文字旁边,毛泽东都用黑铅笔划了道道。有的是划了圈,还有的是似断句的标点。这些道道、圈圈、点点,都是毛泽东在阅读过程中随手所划的,圈划的时间,大概是50年代中后期或60年代初期。除这两种版本外,其他的版本都没有圈划。圈划是阅读的标志。但是没有圈划的,不能说他就没有读过。因为我们知道,他读过的许多图书,都没有圈划的标志。毛泽东很爱读《红楼梦》,也很爱谈《红楼梦》。可是,我们保存的毛泽东生前阅读批注过的上千册的图书中,批注的《红楼梦》我们没有见到过。是毛泽东读《红楼梦》没有写批注呢?还是写了批注的流失在外呢?现在还难下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