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水浒》
---“《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
(7)毛泽东从哲学视角阅读《水浒》
一部《水浒》,半个多世纪,毛泽东不知读过多少遍,也不知读过多少次。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他都熟记在胸,信手拈来即成妙喻,随口引用恰到好处。毛泽东爱读《水浒》,这是很多读者都知道的。但是,毛泽东是怎样阅读《水浒》的呢?从少年时代到晚年,为什么他一直是常读不厌呢?对于这个问题知道的人可能就不是很多了。下面笔者就自己所闻所见,向读者作一简略地介绍。
据笔者所知,毛泽东阅读《水浒》,如同阅读《红楼梦》等其他的古典小说一样,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去阅读。视角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人物的分析、问题的研究等着眼点和结果就可能不同。由于阅读的视角不同,理解不同,收效不同,所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那么,毛泽东是从哪些视角去阅读《水浒》的呢?哲学的视角。从哲学的视角读《水浒》,从哲学高度来理解和评价《水浒》,这是毛泽东读《水浒》的一个重要特点。《水浒》虽然是一部小说,但是小说中有许多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是毛泽东爱读《水浒》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浒》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是毛泽东很为欣赏的故事之一。毛泽东在1937 年写的《矛盾论》中,曾把这个故事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解和评价。他在《矛盾论》中是这样说的:
《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作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3页)
1942年,毛泽东还指示延安平剧院,根据他的这个论述创作了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建国后在一次省市委书记会议上,向人们谈到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时,又说,“一打”后石秀探庄,解决了道路问题;“二打”分化祝家庄、李家庄、扈家庄的三庄联盟;然后是解决祝家庄内部问题,于是有了孙立的假投降,“三打”就成功了。(1959年2月在省市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自陈晋著《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页)
1957年11月上旬,在苏联莫斯科的一天晚上,毛泽东将郭沫若、胡乔木及十来名工作人员请来一道吃饭。在饭桌上,在谈论三国和“原子弹和关云长的大刀,究竟哪个死人多?”之后,毛泽东忽然问翻译李越然:“你读过哪些古书?”李越然回答:“《三国》、《水浒》……”说到《三国》、《水浒》,毛泽东说:“《三国》、《水浒》这些好书,至少要读他三遍。不要去注意那些演义式的描写,而要研究故事里的辩证法。”《水浒》里有辩证法,读《水浒》,主要是研究、理解故事里的辩证法,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读《水浒》的一大特色。
政治的视角。从政治的视角读《水浒》,从政治上来理解和评价《水浒》,这是毛泽东读《水浒》的又一个特点。
毛泽东的革命生涯是从农村开始的。毛泽东最具独创性的工作,是从农民问题开始的。在进行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和关注农村工作和农民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农村问题和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早在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为了说明现实的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毛泽东在讲课中反复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关系,来阐明传统中国的政治结构。当时,毛泽东阐述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完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造反起义运动代表的都是农民利益,因此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说明他的这个基本观点,当时他就举了《水浒》中农民造反起义失败的例子。他说:“梁山泊宋江等人英勇精明,终不能得天下者,以其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即为农民利益,因为毛泽东在当时的表述中,对无产阶级利益和农民利益还没有加以区分。他所表达的二者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笔者注),不容于现实社会,遂致失败。”但是,他们虽然失败了,却促成了朝代的更换,历史的变迁。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运用《水浒》故事来印证或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