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令人喜读”
(8)我们要给曹操翻案
1958年11月20日上午,毛泽东在武汉东湖畔的住所召开的座谈会上,在谈到曹操时,毛泽东说: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参见陶鲁笳:《忆毛泽东问志教我们读书》)
1959年,一次在谈到翦伯赞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时,毛泽东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夏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58页)
50年代,有一次在北戴河,毛泽东与保健医生徐涛谈到曹操时,毛泽东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孙宝义编《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 年版,第221页)
前面说到的毛泽东曾批阅过的《三国志集解》,对《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中有关曹操的内容,毛泽东作了许多圈划,写下了不少的批注文字。在《魏书·武帝纪》中,毛泽东圈划批注比较多的,除曹操的身世、经历和战绩外,还有曹操所采取的政策。从这些圈划和批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
我们从毛泽东阅读批划过的鲁迅著作中还看到:1927年鲁迅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实,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50年代,毛泽东在读到这段话时,用红铅笔划上了粗粗的着重线。这一条条红线,把他与鲁迅连接到了一起。对曹操的看法,是不是可以说毛泽东与鲁迅是相通的?
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曹操不仅是一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的战功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1954年7月23日,毛泽东给李敏、李讷的信中写到:“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李敏、孔令华主编《怀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曹操的诗作,毛泽东是很爱读的。在给毛泽东管理图书期间,我们常常翻阅毛泽东阅读、批划过的图书。我们这样做,一是为了了解掌握毛泽东读书、批注的具体情况,二是为了熟悉毛泽东平常爱读的书。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为毛泽东的服务工作。当然,翻阅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如果说我们对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化有点什么了解的话,这一时期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在工作实践中的实习是极其重要的。
在翻阅毛泽东阅批过的图书过程中,我们记得有四种不同版本的《古诗源》,还有《魏武帝、魏文帝诗注》,这些书上曹操的诗,毛泽东差不多都有批划。有不少的诗,如《短歌行》、《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却东西门行》等等,毛泽东阅读过多次。每次阅读,他都要在这些诗上圈圈划划。读一次,圈划一次,多次阅读,多次圈划。时而用红毛笔,时而用红铅笔、黑铅笔或蓝铅笔。因此,有不少的诗,都圈划得密密麻麻。有一本《古诗源》,毛泽东用红铅笔在作者“武帝”两字旁划了两道粗线,“武帝”的注释:“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沈雄俊爽,时露霸气。”这段文字,毛泽东逐句圈点。《短歌行》这首诗的标题上,他还用红、蓝铅笔各划一圈。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文字旁,都划上了密密的圈记。曹操的诗,因为很爱读,也因为读得多,所以,有不少的诗篇,如《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毛泽东都能熟练地背出来。
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大概差不多都知道,在中南海散步时,或者漫步在海岸沙滩,或者在山间崎岖小道行进,或者在办公室里,毛泽东常常饶有兴致地吟诵古诗。曹操的一些诗作,就是他常吟诵的古诗词之一。保健医生徐涛回忆说: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有些天,在海岸沙滩散步,嘴里总是念念有词地背诵《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毛泽东在夜里工作疲劳后,稍作休息,出门观海,有时也常这样低声吟诵。
毛泽东不仅爱读爱吟曹操的诗,而且在练习书法时也常书写曹操的诗。《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央档案馆编辑,文物出版社、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就收入了两首,一首是《观沧海》,一首是《龟虽寿》。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两件墨宝,书法行家们都认为是当今我国书苑里的精品。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的“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两句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的诗句,毛泽东很欣赏。1961年,胡乔木生病,8月25日,毛泽东给胡乔木写了一封信,劝其“不计时日”养病。这封信中就引用了曹操的这两句诗,并对胡乔木说“此诗宜读”。从此,我们足以看出,毛泽东对曹操的诗是很喜爱的。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喜爱曹操的诗呢?毛泽东生前在和他的子女门的一次谈话时这样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有一次,毛泽东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还说过:“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显然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相悖的。作者笔下的“汉贼”“奸雄”,毛泽东认为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作者罗贯中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小说中“扬刘抑曹”,除传统观念的影响外,当时的现实社会方面的背景,对作者有没有影响呢?毛泽东认为有。他还一路发挥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罗贯中以蜀为正统。”(《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58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约略地看出,毛泽东阅读《三国演义》,不迷信书本,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冲破作者“扬刘抑曹”这一皇权正统思想的束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