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评《三国演义》(9)

作者:lixixing  于 2009-10-21 08:1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中华文化|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1评论

关键词:

  

毛泽东读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令人喜读”

 

 

(9) 从战争的视角读《三国演义》

    战争、外交、组织的视角。这是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又一个特点。

    三国鼎立时期,社会动荡,事态百变,势均力敌的魏蜀吴三国战争不断。《三国演义》记述的就是这一时期,各个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三国演义》虽然不是兵书,也不是军事专著。但是,书中却有不少栩栩如生,动人心魄,千古流传的战争和战斗场面的描写。有有关战争战略、策略方面的记述,也有具体的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等许多的战役和战术方面的描写。例如:祭东风、赤壁大战、走麦城、空城计等等。所以,《三国演义》,毛泽东不仅把它当作三国时代的历史来读,通过它来知兴亡,鉴得失,明事理,把握历史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还从战争的视角来读,从战略、战术的视角来读。毛泽东阅读《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还在于注重学习书中可供借鉴的有关军事斗争的知识和思想材料。大概正因为如此,十年内战时期,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曾经攻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军事路线和毛泽东领导所取得的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说毛泽东不过是“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这当然是“左”倾教条主义者,对毛泽东别有用心的攻击,是根本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但是,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熟读《三国演义》,注意学习《三国演义》中谈及的有关战争知识,并且取其精华,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这是无疑的。

    说到毛泽东从战争的视角读《三国演义》,可以追溯到193612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结合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际,谈及战略防御的原则时,说过的一段话:“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这里,毛泽东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六个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这三次大战,都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战例。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尤爱读《三国演义》中这些威武雄壮的战例。小说中描写的这些战例,是毛泽东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它们已经深深地存留在毛泽东的记忆中。

    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中这些著名的战例,不仅是因为作者对这些战例描写得生动、壮观,而且是因为这些战例中都包含有不少的战争知识。与其说毛泽东在读小说,倒不如说毛泽东在借鉴历史,研究分析和学习战争。就拿吴魏赤壁之战来说吧。这是《三国演义》第47回着力描写的我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大战。曹操在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即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席卷南方。刘备派诸葛亮去联合孙权。孙权和刘备结成联盟。他们一起抗击曹操。当时,曹操的军队号称80万,实际上没有这么多,大概也就是20多万人马,驻军乌林(现在湖北省洪湖县龙口乡,长江北岸);孙刘联军总共不过5万人,安营赤壁(现在湖北省蒲圻县赤壁乡,长江南岸)。双方隔江相望,在赤壁江面摆开了战场。

    曹操的军队大半是北方人,不习惯船上作战,不适应江上风浪的颠簸。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用铁索联在一起,又在船与船之间铺上木板,钉上铁钉,加以固定,以减少船身的摇晃,他们把这称为“连环船”。诸葛亮得知曹操采用“连环船”的战术之后,立即与东吴军队主帅周瑜等商议对策。周瑜部将黄盖提出用火攻的办法,烧毁曹操的“连环船”。诸葛亮和周瑜采纳了这个建议,拟定了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事前安排了放火用的船只。黄盖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曹操,假意声称要带军队渡江投降。公元208(建安十三年)11月的一个夜晚,赤壁江面恰好刮起了一阵比一阵紧的东南风。黄盖带领十只战船,船中装满了浇了油的柴草和大批硫磺、烟硝等引火物,用黑色篷帐蒙起来,上面插上旗帜,向曹操的水寨驶去。战船的后面还拖着便于战斗的小艇。曹操深信黄盖来投降,所以毫无戒备。

    当黄盖的战船驶进曹操的“连环船”时,就立即放起火来。火借风力,风助火势,曹操的水寨顿时陷入火海之中。“连环船”被全部烧毁,连岸上的营地也都着了火。这时曹操明知中计,干急没法。周瑜和诸葛亮望见起火,立即擂动战鼓,指挥水陆两军全面进攻。曹军大败。孙刘联军夺取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曹操败退后,一时无力南下。孙权巩固了在江南的统治,刘备占领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并开始向益州发展。从此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孙刘获胜。它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弱军战胜强军的战例之一。自古以来的战争,强者并非就一定能够战胜弱者,弱者并非就一定不能战胜强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少亦能战胜多,弱亦能战胜强,败亦能变为胜。少与多,弱与强,败与胜,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战争中的辩证法。吴魏赤壁大战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例证。

    说到毛泽东对赤壁大战故事的兴趣,笔者在这里再向读者介绍一点有关的情况。在读书治学生活中,毛泽东生前有两个特别的喜爱。一是喜爱唐诗宋词,读得多,记得住,可以随口背诵。二是爱好书法,50年代和60年代初,他在工作之余,饭后睡前,常常孜孜不倦地潜心练习书法。仅凭自己的记忆,书写了许多古今著名的诗词曲赋。书写的唐诗宋词尤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又练习书法,又学习唐诗宋词,这是“一举两得”。毛泽东工作之余书写的大量唐诗宋词墨迹中,我们看到过至少有两件是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赤壁战争有关的。一件书写的是唐人杜牧的诗《赤壁》,一共四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后两句就与赤壁大战有关。东风,就是指当时赤壁之战,周瑜用火攻之事。周郎,即周瑜。铜雀,台名,在北方的邺城(今河北省临泽县)。这个台传说是曹操所建,上有楼。楼上有大铜雀高一丈五尺,因此得名,是曹操宴饮之地。二乔,指东吴有名的美女乔氏姐妹。大乔为孙策夫人,小乔是周瑜的妻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的方便,则很可能东吴要大败,连二乔也被曹操掳走锁进铜雀台了。另一件书写的是宋代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几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里的大江,是指长江。风流人物,杰出的或英俊的人物,此指三国时代的包括周瑜在内的英雄豪杰们。“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在这里击败了曹操,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作者苏轼所感怀的就是这些古人古事。毛泽东书写的这两件墨宝,都被中央档案馆挑选编入《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一书。《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赤壁之战,早已成为历史。毛泽东书写的这两件与之有关的墨迹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际,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告诉我们,毛泽东对《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战争场面是很有兴趣的。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最有兴趣的大概就是对著名大战的描写。因为他对这些大战的描写很感兴趣,所以他读得多,看得细。对作者罗贯中着力描写的这些大战的情形,他都很熟悉,在讲话和文章中常常谈及。他从战争的视角读《三国演义》,从赤壁大战、官渡大战、彝陵大战等许多的战争、战役中学习战争的谋略,学习克敌制胜的策略,学习战争的知识,并密切结合实际,运用于他所领导和进行的革命战争之中。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一大特色。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putongren10 2009-10-21 08:21
sf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3 16: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