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西游记》
---读《西游记》,“要看到他们有个坚强的信仰”
(6)除恶即是行善,善恶并存是永恒的
第二段批语,是在读第28回:“花果山群猴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时写下的。吴承恩在这一回中,写孙悟空回花果山,用法术把千余来犯人马一个个打得血染尸横,并鼓掌大笑道:“快活!快活!自从归顺唐僧,他每每劝我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此言果然不差。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性命。”
孙悟空的这段话,毛泽东在阅读的时候,用黑铅笔都划上了道道。毛泽东的批语,就是在读这段话时写的。毛泽东写道: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乡愿思想也。孙悟空的思想与此相反,他是不信这样的,即是说作者吴承恩不信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所谓“此言果然不差”,便是这样认识的。
唐僧的善恶观,孙悟空不信,作者吴承恩不信,毛泽东也不信。毛泽东认为“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是乡愿思想。“乡愿”源于《论语》,是孔夫子的话。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可见孔夫子对“乡愿”思想也是极力反对的。什么叫乡愿思想呢?就是不问是非的好好先生的人生哲学,就是《西游记》中所着力描写的唐僧的待人处世哲学。唐僧的善恶观,唐僧的思想言行就是“乡愿”思想的最典型的表现。这种“乡愿”思想,不仅不能号召和鼓舞、团结人们去斗争,去除恶,去积善,而且还容易长“妖魔鬼怪”的志气,灭革命造反派的威风,鼓励、放纵“魑魅魍魉”作恶成灾。唐僧就是因为笃信、主张、恪守这种思想,所以三番五次地遭受苦难,险些丢掉自己的性命。因此,毛泽东对唐僧虔诚信奉的这种处世哲学是极为反对的。
孙悟空的思想行为正与此相反,战妖魔,斗鬼怪,尽管一次次遭受唐僧“紧箍咒”的约束和折磨,然而他不改初衷,始终勇敢战斗,全力除恶求善,为师徒四人朝接日出,暮送晚霞,排除险难,不断向西天行进,直到最后面见佛主,求得真经立下汗马功劳。没有孙悟空一路上的战妖除恶,斩魔行善,师徒四人要到达西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认为,孙悟空的思想与唐僧“乡愿”思想是相反的,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毛泽东所以一次又一次称赞孙悟空。“欢呼孙大圣”,大概这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善和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善就有恶,善恶并存是永恒的。1957年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说过:“善事、善人是跟恶事、恶人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46页)这样的话,后来还说过多次。1956年9月27日,在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还说:现在我们把未来理想想得很美。可是未来到来时,人们会感到不满意。一万年以后,社会上还有善恶。无恶即无善。这就是毛泽东的善恶观。
对于有善就有恶,即善恶并存的思想,《西游记》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西游记》是写佛门之事,对开口就是“善哉!善哉!”的和尚的描写,照理说对他们的慈悲和行善应当多用点笔墨。然而吴承恩笔下的所谓四大皆空的和尚,仍然是贪财好色的:观音禅院的老和尚为了谋夺唐僧的袈裟,不惜放火焚烧寺院,干出谋财害命的勾当;宝林寺和尚仍然是用世俗的势利眼光看人,欺软怕硬,却无半点慈悲心肠。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被佛教宣传为天堂般的西方极美极善、庄严神圣的世界里,还有佛祖手下两个大弟子阿傩、伽叶需索取经的人事(索贿赂),和我们现在社会中的贪污行贿的事一样。孙悟空将此事告到佛主如来处,如来反说:“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唐僧无物奉承,只得将紫金钵盂奉上。
书中对阿傩接到取经的人事后的丑态是这样描写的:“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第98回)可见成了佛的[和]尚也是非常爱钱的。
唐僧取的无字经被白雄尊者抢去后,满眼垂泪地说:“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
毛泽东对《西游记》中这一段的描写看得很细。对阿傩丑态描写,都划上了道道或浪线,在“只是拿着钵盂不放”这句话后连划了三个圈圈。对唐僧说的“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这两句话下面分别划上两条粗粗的横道,末尾还划上了两个大圈。从划一条横道或一条浪线,到划两条横道或两条浪线;从划一个圈、两个圈,到划三个圈,这是毛泽东读书过程中留下的标志。
这种种的标志是毛泽东读书过程中的思维或思想活动的轨迹,是对原书内容的一种反映。它表明毛泽东晚年在阅读《西游书》的时候是很用心的。它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告诉我们,毛泽东在晚年的时候,对《西游记》这部著名的神话小说,读起来依然是很有味道,很有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