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西游记》
---读《西游记》,“要看到他们有个坚强的信仰”
(17) 《西游记》里神佛和妖魔的关系
对神佛和妖魔的关系,童(思高)文的见解颇有新意。作者认为《西游记》中的神佛和妖魔一体,同属统治阶级。
“神佛只不过是公开的‘合法’的压迫人民、掌握着人民的命运的统治者,有天兵天将、诸神法力等统治阶级的威权。使人民把他们奉为不可侵犯的神圣,并还要随时顶礼朝拜,供奉香火。稍有冒渎不恭之处,立即降祸生灾,万民受难。……妖魔是神佛的下属,是直接受神佛支配的压迫与统治人民的工具。”
“孙悟空等要保护唐僧到西天去取经;而神佛则遣使妖魔安排了‘八十一’难,试他师徒果有真心取经。孙悟空战胜了一切妖魔鬼怪,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终于达成目的,成为‘正果’。这和当时人民处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的痛苦心情是一致的。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统治者的压榨下,仍然发挥了无限的战斗性与创造力,具有丰富巨大的征服自然,克服困难的力量。”
“这个取经故事就构成了:一边是神魔——主宰世界的统治者,……一边是唐僧等众,虔诚修行,立志前往西天取经,克服了神魔安排的各种困难。唐僧等对困难的斗争,就变成了善与恶的矛盾和斗争。”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西游记》“是借神佛妖魔讽刺揶揄当时世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丑恶本质;借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统治者压迫下的中国人民,在阶级斗争中,坚持反抗,在生活斗争中,征服自然,克服困难的伟大的创造力。”
童思高的这一关于“神佛和妖魔同属统治阶级”,和对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的评价,大概更能说明《西游记》的主题意义,它与毛泽东的“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诗句的思想观点是相通的。所以童文中上述的有关《西游记》主题思想的一些评述,毛泽东读来尤有兴趣,并且一一圈划,有不少地方,都划了两条粗粗的横道,还有不少句末和段末,都划了三个大圈。这些圈圈划划,充分表明他非常重视这些分析。毛泽东所以爱读《西游记》,与对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的喜爱是分不开的,也是与童思高上面所阐述的他本人的思想观点相通的这一主题思想是分不开的。
把神话世界同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和解释神话世界,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路。一次在同一个阿拉伯国家访华代表团谈到人世间纷争不断的问题时,来宾们颇有感慨。毛泽东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伊斯兰教的真主是谁?谁是佛祖?谁是基督教的上帝?继而他又一路发挥说:按照中国道教的看法,天国还有一位众神之王,叫“玉皇大帝”,如此看来,天国也不会安宁,天上也要划分势力范围呀!(《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第185页)
毛泽东的这一充满想象力而又风趣含蓄的谈话,把人间与天国、现实与幻想沟通。在他看来,各种各样的神仙和上帝,是现实生活世界各种矛盾的延伸。孙悟空同玉皇大帝等天神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的失败和失败后的归顺,从一定的意义上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体现了人民渴望自由,征服自然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毛泽东这样联系《西游记》,不拘一格去联想,去进行思维发散,这不能不说是他读《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色。
作者和作品创作主题的视角,是毛泽东读《西游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这也是毛泽东把小说当作历史读的一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