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西游记》
---读《西游记》,“要看到他们有个坚强的信仰”
(18) 引用《西游》人物故事说明实际问题
用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来印征或阐发自己的认识,说明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毛泽东读《西游记》的一个视角。《西游记》虽然是一部历史神话小说,但是,毛泽东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联系实际问题,用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来印证或阐发他自己的认识。许多实际问题,包括人们工作、思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毛泽东这样去联系,去阐发,去加以说明,就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就能使人心明眼亮,就能给人增加信心和力量,就能给人带来希望,就能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还是在延安的时候,一次在给即将毕业的“抗大”第三期二大队学员的讲话中,在谈到学员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应当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要求时,毛泽东就借用《西游记》中的故事和人物侃侃而谈。他说:“唐僧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优点,就是艰苦。臭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灵活,很机动。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在讲话中,毛泽东还特地提到那匹白马。他说:“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取法的。”毛泽东的通俗、风趣的讲话,不时引起全场的掌声笑声,给学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牛克伦:《熔炉》,《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957年7月9日,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谈到干部要定期“放火烧身”,要经受锻炼的问题时,就引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进八卦炉里用火烧的这个故事。他说:“孙悟空不是很厉害的人物吗?人家说是‘齐天大圣’呀,还要在八卦炉里头烧一烧”。“孙悟空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头,一锻炼就更好了”。(《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42页)这故事见《西游记》第7回。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冷不防被太上老君的“金钢琢”打中,被众天兵抓住。玉帝命押到“斩妖台”将他剁碎。不料孙悟空法术高强,刀砍不动,枪刺不进,用火烧用雷轰也损伤不了他一根毫毛。太上老君就把孙悟空放进他炼仙丹的八卦炉里,用猛火烧七七四十九天。可是孙悟空在八卦炉里,不但没有被烧成“灰烬”,反而经过烟熏火燎,锻炼出一双“火眼金晴”,变得更加刚强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
圣”还要锻炼,我们的每个干部当然人人也要锻炼。毛泽东的讲话,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毛泽东在报告、讲话和与人交谈中,很爱引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来印证阐发他的认识。说的人随口引用,贴切自然,恰到好处,听的人入耳入脑,受益非浅,回味无穷。这一方面说明毛泽东爱读《西游记》,而且读得很熟。另一方面也说明毛泽东会读书,善于运用。就是像《西游记》这样的历史神话小说,他也把它与当今实际相联系,给人以教育,给人以启示。
在半个多世纪岁月中,毛泽东对《西游记》一直充满着浓厚的兴趣。青少年时代,毛泽东爱读《西游记》,那是因为受书中的一个个神话故事的吸引。那么后来,特别是踏上革命道路之后,直至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之后,为什么对《西游记》还一读再读呢?对于这一点,很多的读者一定都是很想了解的。笔者认为,《西游记》虽然是一部神话小说,但是,《西游记》中有政治,有斗争政策和策略,有封建社会的掠影,有我们现实生活可供借鉴,为我所用的人物故事等各种历史资料,所以,毛泽东对它一直很喜爱。毛泽东阅读《西游记》,不是仅仅在读神话故事,各种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在同一历史时期,他读《西游记》都是有各种不同的视角。我上面说到的四个方面的视角,只是笔者的个人之见和个人的归纳,实际上远远不止这四个视角。还有文学的视角、语言运用的视角、人物塑造的视角,等等。因为他读《西游记》,有多种不同的视角,把小说当作政治书读,当作政策和策略的书读,当作认识和了解封建社会历史书读,当作处理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参考书读。所以几十年里,他对《西游记》一直很喜爱。
毛泽东生前阅读和批注过的《西游记》,有平装小字本的,也有线装大字本的,现在大多都还保存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
《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神话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在同时代的世界文学百花园里,也是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如果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游记》和其中的人物故事,仍然会受到今人和后人的青睐,在社会和人民中流传。那么,毛泽东阅读和批注过的多种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和他关于阅读《西游记》的轶闻趣事,也一定会备受今人和后人的重视,在社会和人民中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