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马千里《当<论语>遭遇于丹》【附录】
好圆滑的老头子
---易中天序言“心得”
夏季
为他人的书写序言,总是个比较麻烦的事。如果真的喜欢这本书,赞同作者的观点,倒还罢了;倘或对书没感觉,甚至不敢苟同而应邀作序,这麻烦就真的到了。求人作序,多少是奔着对方的名头,怀着多多美言以提升书的身价的意思。为人作序者,也深知此意。于是只好有意见保留,只把好话多说。但问题在于,如果作序者赞叹了作者的浅薄观点,岂不也显示了自己的浅薄了吗?学者岂肯自迭身价呢?并且,既然对方盛情来约,必然有不便推托的理由。不得已也要“欣然作序”的——这正是麻烦处。
易中天是我很赞赏和偏爱的学者,尤其喜欢他的随和、恬淡和幽默,还有一些文化人所特有的气质。总之很有魅力。我读了他为《于丹<论语>心得》所作的序言,更加领教了他的幽默。读了几遍,都会在关键之处会心一笑,心里默默赞叹一句:好圆滑的老头子!
易中天“欣然”所作的这篇序言,以老易特有的笔调。从字面上看,确实表达了对于丹个人和新书的喜爱与赞评,诚然是序言的架势。但其高明之处却在于,全篇不时“逗漏”出对这本书的真实评价,颇具春秋笔法之妙。可能会有人说,我曲解易老师。我倒不怕。有人胆敢误读孔夫子,区区易夫子就曲解不得?一笑。现撷取几英,以揣度其文本意,与诸君奇文共赏析。
文章一开始,易老师首先给于丹以明确的定位。不是面对专家,也不把她看作学者,而是寥寥几笔先画出个美女形象来。至于“美女”观点的正误,思想的深度暂且不提。玛丽莲·梦露是以性感明星名世的。但她内心深处,却总想摆脱这个单一形象,希望世人了解她深刻的一面,并为此做了大量努力。但终于不算成功。何者?在世俗眼里,美女是不需要思想的。即便有思想,也不是大家的称颂处、关注点。因此,美女总难免被误解为与浅薄孪生共存。易老师或许真的流露着偏爱之情,但似乎更多的是在那赞誉的背后,让人看出了隐意。深恐读者不知其意,更以长者口气赞叹道:“好聪明的小妮子!”这一个“小妮子”施之于专家,无论如何也让人看出另有一番深意了。美女尚可深刻,“小妮子”的学问又当如何?真是贬之以褒的高明手法!
然后,易老师大讲哲学的普适性,说“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这无疑是精辟之论,也恰恰是《论语》之的评。高度评价《论语》并不意味着高度评价于丹,而相反,我们看到的于丹的“心得”,正是把断章取义的理解,肤浅而牵强地运用到“一时一地或一人”上。这与孔子和《论语》的主旨实在大相径庭。《论语》的字句多为口语,字面也不算艰涩,但其思想却是博大精深,至少可以说是驳杂,远非于丹所读懂的“简单”可以概括。偶尔拿来套用,或贴金,自然就会觉得“永远是最简单的”。易老师这不评之评、不贬之贬,确实不易察觉。
最后更妙。在表面的赞誉之后,易老师终于大呲咧地直接评价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别说以易老师的才学,就是略读《论语》、略知孔子的初学,也能看出于丹对《论语》的误读、曲解和矮化。这三个“不知道”,其实是在序言这个特殊文体里的三个“不便说”罢了。至于那“真实的孔子”,却远在于丹所能心得的范畴之外。
我仿佛看到易老师在回厦门途中,看着刚刚成稿的序言,脸上露出的坏坏的笑。套用他对于丹的妙评,我也对易老师不恭一次:“好圆滑的老头子!”易老师并不是“老头子”,除了与“小妮子”求对称而以辞害义外,更有学问上的恭敬;易老师也不“圆滑”,即便是圆滑,也是对后学者的宽容与鼓励。
其实易老师在他的博客另有意味深长的告诫。易老师很含蓄地说:“友情提醒,该节目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不胜酒力者慎之。”这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这样一坛酒,如果没点儿功底,岂不要大醉?可知醉酒伤身啊。不可不慎之!
我非常理解易中天。假如有个人赚了十万元的小钱儿,就大叫自己是富人,那比尔•盖茨是不会理会他的。出面告诫他浅薄的,可能是趁仅仅二、三十万的小富户。而实际上,即便穷困如颜回者,也可以看出他的无聊来。小富即燥,只博一笑;恶搞历史,无非娱乐;戏说经典,罪莫大焉!面对指责与质疑,于丹以个人“心得”为托词,但“百家讲坛”的高度,60万图书的巨量,流毒之远、影响之大,岂可如此“简单”开脱?
仅举一例。于丹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儿”,其谬误之明显实在不必多说。但却有很多人相信这一说法。有网友说:“对呀!等你结婚了,就知道孩子也确实很难养活的啊!”如此“简单”而顽强地理解和传播圣人言论,真是匪夷所思。当《论语》遭遇于丹,不知道孔子该哭还是该笑。
经典岂容戏说!
马千里的著作《论语的管理智慧》和《论语心裁》,我都读过。我鼓动他针对《于丹<论语>心得》的谬误写本书,以求拨乱反正。马千里怕有炒作之嫌、借势之疑,始不同意。但我知道这不是他唯一的原因,而是因为他不曾看过于丹这本书,哪里能感觉到批驳的必要?所以一面送他一本,一面也写了几篇读后的感想文章给他。果然第二天他就表示出动笔的冲动。但他说,“《论语》读来有心得就好。我只写写我对《论语》和部分章节的看法,也不一定对,算是向大家请教吧!”呵呵,又一个“好圆滑的老头子”!
2006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