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揭开官场腐败的盲区
——评周碧华长篇小说《权力·人大主任》
新浪-周碧华2009-11-17
中国新官场小说盛行十多年了。恕我直言,官场小说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披露的官场腐败案例,不外乎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于是,读者长期接触这类小说,不免形成审美疲劳。
然而,湖南记者作家周碧华创作的《权力·人大主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虽系官场小说范畴,但他得天独厚的阅历和与众不同的视角,为我们首次披露了官场文化腐败这一盲区,拓宽了官场小说的视野。让我们随着他的笔触,看到了官场鲜为人知的更具隐蔽性的腐败。
近年来,官员们重视文化已成很时髦的事情。谁要是披上文化的外衣,谁就会得到比官职本身更有价值的尊重。小说中,主人公刘国才是一个市级人大主任。他深谙这一道理,在仕途走到人生顶峰之时,文化人或儒官,成为他追求的又一人生顶峰。无奈,文化不像修筑一幢建筑,可以在短期内大功告成;文化恰恰是不能像官场一样走捷径的。然而,刘国才别无选择,在一帮小人物的耸恿下,他以蛇替代毛笔,独创所谓“龙书”,取得了官场之外的“巨大成功”。使他虽身在官场,却又比其他官员“儒雅”得多。
刘国才在书法领域的“成功”,没有人会联想到腐败。这与以往任何落马官员迥然不同。反而会在一定时期内,赢得百姓的尊重,赢得官员们的羡慕。因为一切都在“文化”这漂亮的外衣包裹下进行。这部很具批判现实主义意味的小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官场腐败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形态——这正是作家周碧华创作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为党中央提出的“将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提供了借鉴,对普通国民认识官场新型腐败提供了一面镜子。
作家的责任是什么?作家是“一个民族的触须”。他必须先于众人,认识到且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引领。资深记者周碧华,把新闻资源转化为文学资源,无疑是为了完成新闻手段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所具备的可贵品质。细读这部小说,作者没有像其他专业作家一样玩结构,所有的故事与细节,以一种冷幽默的笔调,平静地告诉大家阳光下发生的一切。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一个书法家,或一个画家,从童年起便苦练技艺,那是一种纯粹的且艰难的艺术追求;然而,当某些官员发现文化艺术的闪闪光环后,以权力介入,他们竟能在短时期内“一举成名”。这是权力与艺术的苟合,艺术从此蒙辱!读者读完这部小说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一个官员,比真正的画家书法家,更容易举办一次书展画展,更能引起媒体的如潮报道?一切都是权力!权力的魔手,伸向了文化这块曾经圣洁的净土。谁又能不掩卷沉思?
巴尔札克笔下的守财奴葛朗台,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而周碧华笔下的“刘国才”式的官员,却是权力的占有狂。当权力在官场快要失效时,他们抓住最后的机会,让权力延伸、增值。虽然在表现刘国才的贪腐行为时,仍然避不开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但这部小说,与那些纯粹表现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的小说,有着根本的不同,那就是揭开了官场腐败的一个盲区:刘国才式的官员,如何在文化的外衣下,通过权力为自己的人生增值。这部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因而也就非同寻常。
著名作家彭见明,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好文章是社会生活的看客。因她的身份不过是文章,她就该安静地拉开距离,远远地观察着。她发出的声音也许孱弱,但她往往看得更清楚。周碧华也写当下热门的反腐题材。但他将触角伸进了文化腐败的深层,就艺高一筹。这是安静观察、拉开距离的结果。
感谢周碧华在媒体工作期间“安静地观察”,然后给我们奉献了这部优秀作品。
(作者:马善记 原载《湘声报》20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