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奥巴马”还是“欧巴马”:美国人有话说
新浪-翟华 (2009-11-19)
到底美国总统Obama的中文名字是“奥巴马”(大陆译法)还是“欧巴马”(台湾、美国使馆的译法),本想就这个题目写篇博客,不过《华盛顿邮报》11月16日就这个题目,发表该报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题为Diplomatic tussle: ‘Aobama’ or ‘Oubama’? (外交角力:“奥巴马”还是“欧巴马”? )今天就转载一下。【原附英语原文略去】
中国政府邀请“奥巴马总统”访华,结果从“空军一号”下来的却是“欧巴马总统”。
此行免不了贸易争端、西藏问题分歧和中国货币币值争议等等。还有另一个外交交锋,是如何拼写第44任美国总统的名字。接下来,当然是如何用中国普通话把它读出来。
交锋可以一直追溯到“白宫”的译法。中国人向来称之为“白宫”,意思是“白色的宫殿”。但奥巴马政府对此持有异议。他们提醒中方说,美国没有宫殿,坚持在官方声明中使用“白屋”,意指“白色的房屋”。
当被间及即将访华的是“奥巴马总统”还是”欧巴马总统”时,美国驻华使馆女发言人苏珊•史蒂文森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回答说:“使馆正致力于常用词汇的中文翻译标准化。”
她说:“‘欧巴马’符合这个名字的正确发音,我们偏向于这个中文翻译。同理‘白屋’比‘白宫’更准确。”
【李西兴按:中文“宫”的原始含义就是大房子的意思。《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而“屋”的原始含义是帐篷,或车顶的意思。现代汉语,“屋”指较小或民用房屋建筑。把美国总统的办公大楼White House翻译成“白宫”是很容易让中国人理解的。美国驻华使馆女发言人苏珊•史蒂文森坚持的“白屋”译法,让中国人听起来很奇怪。并且,House在英文里的现代政治含义,是“议院”。能把The House of Lords(上议院)翻译成“权贵之屋”吗?】
但“欧巴马总统”生活在“白屋”,更接近于香港和台湾的名称用法。可能正因如此,至少迄今为止,中国官方媒体以及中国外交部继续沿用原有译法。
自从这位总统首次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其名的中文译法一直是“奥巴马”。按他本人的话说,改变很难。
中国一名官方译员承认,“欧巴马”的译法,可能事实上更接近于美国的发音。但他说,这听起来很奇怪。因为让他想起日语词汇“欧巴桑”,这个对老年妇女不友善的称谓。【两岸三地关于英文的人名地名的不同音译例子很多】
他说,他更喜欢“奥巴马”。因为汉字“奥”的同音字,还有“澳大利亚”和“澳门”的“澳”。“奥”还有“深邃”的意思。相比之下,“欧”是“欧洲”的“欧”。【李西兴按:新西兰第一大城市Auckland(奥克兰),最初被早期移居该地的华侨音译为“屋伦”。England (英格兰)也曾被译为“英伦”。从读音上讲,都较接近英语的发音】
因此眼下,中国记者在报道这次访间时,这位美国总统的名字和他工作生活的地方就各自有了不同的译法。
“我认为,任何变革都要花费时日,”史蒂文森在邮件中说。她回忆起中国首都的英文名从“Peking”到“Beijing”花了多长时间。她说:“不过,美国政府已经适应了这个新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