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看
(三)毛泽东对《聊斋》故事的评论(续)
〇《白莲教》巫术传奇
卷六中还有一篇题目叫《白莲教》的小说,说的是白莲教的首领徐鸿儒,得到了一部旁门左道的书,能够役使鬼神。略微试了一试,看到的人无不惊异,奔走在他门下的,像一群鸭子争先恐后地来了。于是暗地里图谋不轨,便拿出一面镜子,说是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终身结果。挂在厅堂上面,叫人自己去照。有时是一顶平民所戴的幞头,有时是一只贵人所戴的纱帽,有时是一袭大官所穿的绣衣,所戴的貂蝉,出现的形象很不一样。人们便更加感到惊异。因此到处传播,登门求见的,挥着汗珠络绎不断的来了。徐于是宣称:“凡是镜子里出现的文武官员,都是如来佛祖注定要参加龙华会的人。各自应该努力,不要退缩。”便拿镜子自己来照,只见冕旒龙袍,就像一个帝王。大家互相看着,大吃一惊,一齐拜伏在地。徐于是造起旗帜,拿起武器,莫不踊跃相从,希望能和他在镜中出现的形象一样。没有几个月,聚集的人马以万计,山东的滕县、峄县一带,听到风声,就倒向他一边了。
后来,朝廷派了大兵来围剿。有一个彭都司,济南地区长山人,武艺和勇力都超过了别人。徐派了两个垂着头发的少女出来应战。两个少女都拿着双刀,骑着大马,刀白如霜,马嘶若怒,轻快迅速,周旋进退。从早到晚,两个少女没有能够伤害彭都司,彭都司也没有能够打败她们。这样打了三天,彭觉得精力俱竭,气喘吁吁地死了。等到徐鸿儒杀了,捉到徐的同党拘系起来拷问,才知道刀乃木刀,骑乃木凳,假的兵马战死了真的将军。这篇小说写得虽然很离奇,但它说的是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事,所以毛泽东很喜爱看。看了以后,他还提笔写下这样一条批注:
表现作者的封建主义,然亦对农民有些同情。
毛泽东写的这段批注,虽然文字不长,但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是很客观的。小说中虽然故事写得很离奇,但作者对封建主义的表现是很明显的,这是由作者的世界观所决定的。尽管是这样,毛泽东从这篇小说的字里行间还看到了作者同情农民的心理倾向。在封建社会里,作者能有同情农民的心理,并且还能将这种心理公开地渗透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作者,这样的作品都是值得称道的。毛泽东爱读《聊斋志异》,与作品所表现的这种积极的社会意义是分不开的。
〇《聊斋志异·细侯》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
《聊斋志异》卷六中还有一篇题目叫《细侯》的小说,写的是浙江昌化一个姓满的书生,在杭州教书,偶然到街上去走走,经过一所靠近街坊的阁楼时,忽然有一只荔枝壳掉在他的肩上。抬起头来一看,一个年轻的女子靠着阑干站在那里,姿色妩媚,十分美好,不由得凝神注视,心动情摇。那女子俯着身子往下一看,微笑着进去了。一打听,原来是妓院里贾家的养女名叫细侯。她的声价很高,满自己想到无法如愿以偿。回到书房里冥思苦想,整夜都没有入睡。第二天,他拿了名片来到妓院里,见到细侯,两人说说笑笑,十分开心,于是更加被她所迷惑了。他假借别的事由,向他的好友借了一笔钱,带到细侯那里去,得到极其殷勤的招待,便在枕上口吟绝句一首赠给她云:
膏腻铜盘夜未央,床头小语麝兰香。
新鬟明日重装凤,无复行云梦楚王。
细侯皱着眉头说:“我虽然出身卑贱,常常希望找到一个同心同德的人托以终身。你既然还没有娶亲,看我可不可以给你做个当家的?”满非常高兴,再三叮嘱她要坚守盟约。细侯也很高兴的说:“吟风咏月的事,我自已认为也并不难。往往没有人在的时候,也想学作一首,恐怕不一定就好。如果能够嫁给你,希望能指点我啊。”顺便问了问满:“家里有多少田产?”回答说:“薄田五十亩,破屋几间罢了。”细侯说:“我嫁给你以后,希望常常生活在一块,不要再出去教书了。种四十亩地勉强可以维持生活了,再种十亩黍,织五匹绢,缴纳平常的赋税还有多了。关着门互相照应着,你读书,我织布,有空的时候,喝几杯酒,吟几句诗,消遣消遣,就是千户侯也不过如此啊!”
毛泽东的批注就是在读了满生和细侯这一段对话之后写下的。毛泽东写的批注是:
资本主义萌芽
后来满生和细侯的爱情又经历了一番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他们终于不改盟约,破镜重圆。
这里,毛泽东写的批注虽然仅6个字,但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毛泽东读《聊斋志异》不仅在读小说,看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读历史,他把《聊斋志异》当作清朝的历史来看,这是毛泽东读古典小说的一大特点。对于这一点,笔者后面还要作具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