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看
(四)毛泽东读《聊斋》爱不释手的原因(续)
第二,《聊斋志异》形象地反映了清代初期的历史,广泛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如果说,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爱读《聊斋志异》,是因为该书中的一个个人鬼狐自由相恋、自由相爱以及他们热烈追求幸福生活的爱情传奇故事的吸引,那么后来,特别是到了晚年,毛泽东对《聊斋志异》还难以释手,一读再读,就不是因为一个个鬼狐传奇故事的吸引了,而是因为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清代初期的历史,形象地再现了清代初期的时代社会风貌。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殁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是我国清代初期的一位杰出的作家。其代表作就是《聊斋志异》。蒲松龄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民朝夕相处长达几十年。他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感受,他熟悉农民的心理、愿望、风俗、信仰。他的思想感情有和农民相通之处。《聊斋志异》所描写的有许多都是作者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过的事。
一个个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生产和生活的一小片投影。蒲松龄构思和创作《聊斋志异》,是从社会基本结构——家庭写起,从封建家庭内的夫妇妻妾、兄弟姊妹、父母子女、公婆妯娌直到族中乡里、朋友宾客等,甚至妻妾争宠、兄弟友睦、姊妹易嫁、继母虐子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历史而具体地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微妙的关系。如果说一个故事就是清代初期社会生活的一隅,那么,全部的《聊斋志异》,就是再现清代初期生活的一幅汪洋恣肆、气象万千、世相纷呈、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它非常清晰地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社会习俗、道德风尚、宗教信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聊斋志异》还以鲜明的人民性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官与民、官与官、豪绅污吏之间的关系,活生生地描画出平民被贪官虐吏勒索宰割、搜刮蹂躏的真实情景。《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诸多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一个个不同的命运和悲惨的遭遇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反映了清代初期的历史。
纵观《聊斋志异》全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书中大多数故事都体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基调。它们一方面把花妖狐鬼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的幻想事物组织到社会生活中来,又极力把花妖狐鬼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通过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一方面充分利用花妖狐鬼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以惩恶扬善,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第181页)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认为:“《聊斋》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鲁迅把它归入‘怪异小说’,是他在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说法,是搞错了。”(《天涯萍踪——记萧三》,第257 页)正因为《聊斋志异》是一部社会小说,形象地反映了清代初期社会的历史,所以毛泽东一直把它当作清朝的史料来看,而且越看越爱看。
第三,《聊斋志异》的文学艺术价值在中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毛泽东爱读《聊斋志异》,除了作品具有的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思想倾向之外,还与作品独特的写作艺术和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
对《聊斋志异》的写作艺术,1939 年在延安时,毛泽东与他的同乡同学萧三的一次谈话中就作过评说。他说作者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里不能明讲,乃借鬼狐说教。作者写恋爱又都是很艺术的,鬼狐都会作诗。(萧三:《窑洞城》)《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作者笔下的花妖狐魅多具人情。作者的本意不在写鬼狐,而是借谈鬼抒发孤愤之情,通过拟人化的鬼狐社会活动以及它们的言谈话语来阐发自己的主张和人生理想。因此,作者描写的“鬼”、“狐”有的比人还可爱,而且很通人情,很会讲道理,对于这一点,研究《聊斋志异》的专家孙一珍写过这样一段评述:“蒲松龄在这些花妖狐魅身上,并不突出其物的属性待证,而是把它们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来描写。作者将这些幻化的形象,置于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寓意深远地摹写了各种人物的人性和人情。它们不仅具有普遍人的形体、外貌和生活经历,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证。如《狐谐》中人称‘狐娘子’的女主人公,一直没有露面,当然谈不到什么肖像描写,但是她那呖
呖的娇音,诙谐的谈吐,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谈笑风生,若不经意,把那几个轻狂的客人,奚落得目瞪口呆。从而使一个爽朗、幽默、才华洋溢的女性形象脱颖而出。《青凤》中的青凤,尽管点出她是个怕犬的狐狸,终归还是把她当作大家闺秀来写的。她美丽、聪明,对爱情有着向往和追求。然而她又显得那么拘谨、矜持、温情脉脉。”(孙一珍:《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84 年版,第83 页)
对《聊斋志异》的写作艺术,清人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一文中也有评说:“人各面目,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不似他手,黄茅白苇,令人一览而尽。”
《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众多,但作者对每个人物的掌握和描写,做到篇篇有新意,人人有特点,个个有个性。描写的青年妇女达几十名之多,不仅个个都是那么漂亮、聪明、热情、可爱,而且性格彼此各不相同。对人物的描写,文字也都十分简练,往往只用几个字就把少女的美丽、伶俐等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语言艺术方面,《聊斋志异》在我国古典短篇小说集中,也以简洁、精练著称。有的学者说,蒲松龄在语言上锤炼得具有千金不易一字的功力。例如《红玉》这一篇,作者只用了32 个字,就把冯相如和红玉月夜初逢,一见钟情,彼此默默无言而又心心相印的内心活动描写得维妙维肖!《罗刹海市》的开篇,作者只用了39 个字,就把人物的姓氏、身世、外貌、衣着打扮、性格和爱好等刻画得栩栩如生。《聊斋志异》在语言艺术方面,除了以简洁精练、形象生动著称之外,同时还极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作者凝练的文字,卓越的语言技巧,笃厚的文字功底,使得《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更放异彩!
创作艺术的独特,语言艺术的高超,使毛泽东对《聊斋志异》一直青睐之至,暇不释卷。
毛泽东最爱读《聊斋志异》,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上列举的三个方面,只是从作者和作品的方面来分析的,就是这方面的分析,笔者自知也是非常浅薄的。实际上与毛泽东本人的因素如理想追求、文化素养、性格爱好等也是密切相关的。大家都知道的,毛泽东非常爱读中国历史,把阅读中国历史作为认识和了解中国过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毛泽东也很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唐诗、宋词和中国古典小说,这是他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的又一个重要的途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著,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清代初期社会的历史。因此,它博得毛泽东的喜爱,这是很合逻辑的。如果毛泽东主观上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客观上的东西再好,也是很难引起他的兴趣的。对毛泽东主观上的原因,笔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