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看
(五)毛泽东读《聊斋》的视角面面观
毛泽东爱读《聊斋志异》,这大概是很多读者已经知道的。那么,在半个多世纪中,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这部名著,毛泽东到底是怎样阅读的呢?这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
毛泽东读《聊斋志异》,如同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一样,是多视角的。不同的岁月,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外部条件或不同的内在要求,阅读的视角是不同的。这是毛泽东读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特点,也是读《聊斋志异》的一大特点。
那么,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毛泽东是从哪些视角阅读《聊斋志异》的呢?
历史的视角。这是毛泽东读《聊斋志异》最重要的一个视角。在延安时,有一次毛泽东与何其芳等谈我国的古典文学,在谈到《聊斋志异》时,毛泽东说:“《聊斋志异》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看。”这是毛泽东对《聊斋志异》的一种评价,也是他读《聊斋志异》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从延安时期往后的岁月,尤其是晚年的岁月,毛泽东读《聊斋志异》,差不多都是把它当作清朝的历史来阅读的。对于这一点,从上面已经介绍过的,毛泽东在50 年代读《白莲教》、《小谢》、《细侯》这三篇小说时写的批注中可以看得出来。就拿读《细侯》这一篇来说,《细侯》作者本来描写的是家境贫困潦倒的满生与妓女贾氏细侯的一段相恋、相爱的故事,可是毛泽东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从中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读《白莲教》这一篇,看到了“表现作者的封建主义”。很显然,他是把小说当作历史来读的。
在与何其芳等的这一次谈话中,为了表明他的上述看法,他还以《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这一篇故事为例,他认为这一篇就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来看。他说:“《席方平》这篇作品的内容是借描写阴间的黑暗,来揭露清朝的人世间的黑暗。它描写阴间的狱吏、城隍、郡司、以至冥王都是贪污受贿,不问是非曲直。阴间的最高统治者冥王,对受地主老财的迫害,因而冤枉死的人来告状,不但不受理,而且用酷刑迫害。结论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觉得阴曹之暗昧尤其甚于阳间。”(何其芳:《何其芳文集》第3卷,第72页)
《席方平》是《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席方平是人名,一个性格刚强的男子。故事说的是:席方平的父亲席廉,与同乡富户羊某有过一些不和。这位姓羊的富翁死了之后,席廉得病,在生命垂危时对人说,是羊某贿赂阴司官吏来拷打他,最后席廉浑身红肿,惨叫着死去。父亲惨死,席方平悲痛欲绝,如呆如痴,他发誓说:“我要到阴间为父伸冤。”果然席方平的魂魄离开了身体,来到了阴间之后,远远地看见他父亲在向他哭诉:狱吏全受贿赂,日夜拷打他。席方平听了父亲的诉说,更加痛恨狱吏,遂写好状子,向城隍(在旧社会里,被说成是十分正直的地方阴司官)告状。城隍因受了羊某的贿赂,看了席方平的状子后,硬说席的控告证据不足,不能成立。席方平气愤至极,继续往上告,告到郡司。由于郡司也受了贿赂,他不但不受理席的状子,还将席痛打一顿,仍将此案交城隍办理。席方平只好又回到城隍辖区,尝尽了械梏之苦,而不能伸冤。城隍怕席再告状,就派人将席押送回阳间的家。鬼差押席到家门口就走了,席又悄悄回阴司,状告到冥王那里。
谁知冥王偏袒城隍和郡司,不容席诉说,就下令打他二十大板。席方平厉声问道:“小人何罪?”冥王仿佛没有听到。席在酷刑下愤愤不平喊道:“我是该打的。谁叫我没有钱!”冥王更加发怒,叫鬼卒把席放到烧得通红的铁床上去烤。冥王问他还敢再告吗?席说:“大冤未伸,寸心不死,一定要告。”冥王听后更加大怒,又叫两个鬼卒把席的身子锯成两半,席疼痛难以忍受,却硬是一声不吭。行刑的两个鬼卒大加钦佩说,真是条硬汉子!掌锯的鬼卒同情他是孝子,不忍锯他的心,锯子故意锯偏才没有伤他那颗心。不一会儿,身子被劈成两半。冥王问席还告吗?席怕再遭毒刑,便谎说,不告了。冥王立即叫鬼差把他送回阳间。
席方平回到阳间,他想阴间的黑暗比阳间还厉害。可是他还不死心,要到玉皇大帝那里再告。他听说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亲戚,聪明正直。于是席又重到阴间去找二郎神。席到阴间又被冥王的鬼卒抓住,冥王软硬兼施,叫他不要再告,并强行把他投胎为婴儿,席愤怒哭啼不吃奶,活了三天便夭折了。他的灵魂又跑到阴间告状,结果遇上了玉皇大帝殿下的九王,九王叫二郎神赶快判决,最后二郎神判决,将贪赃枉法的冥王、郡司、城隍、助纣为虐的鬼役以及为富不仁的羊某分别治罪。同时,表彰了席廉父子的善良、孝义,并增加了阳寿三纪(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一纪为12 年)。
《席方平》这一篇,毛泽东读得很熟。他认为,《席方平》这一篇就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来读。小说虽描写幽冥,其实正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投影。作者笔下的席方平这个人物形象鲜明,对现实社会的黑暗揭露得淋漓尽致。这篇小说,毛泽东不仅自己爱读,还常有声有色地给身边的同志讲述这个故事。毛泽东对席方平受锯刑时忍而不号特别赞赏。他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觉得,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岳瑟:《鲁艺漫忆》,《中国作家》1990 年第6 期)毛泽东讲《席方平》的故事,意思是要身边的同志懂得,老实的人,按科学办事的人,虽然要历经磨难,冤案终能昭雪。他说,干部要有坚持原则的勇气,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要有“六不怕”的精神,即不怕撤职、劳改、开除党籍、老婆离婚、坐班房和杀头。只要准备好这几条,看破红尘,就什么都不怕了。
从历史的视角读《聊斋志异》,把《聊斋志异》当作清朝的史料来看,这是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的一条主要的方法,也是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的一个独特之处。如果说,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聊斋志异》是着重于看故事,那么,后来的岁月,特别是到了晚年,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笔者认为,就是着重于读清朝社会的历史了。战略和战术的视角。这也是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的一个独特之处。《聊斋志异》不是兵书,也不是战略战术的专著,毛泽东怎么从战略和战术的视角去阅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