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评《聊斋志异》(11)

作者:lixixing  于 2009-12-22 17:2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中华文化|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关键词:

 

毛泽东读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看

 

调查研究和搜集写作素材的视角

这也是毛泽东阅读《聊斋志异》的一个独特视角。我们知道,名震中外的《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大约从30岁开始,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才写成的。它是蒲松龄一生殚精竭力之作。《聊斋志异》的创作成功,除了作者长期的农村生活基础和创作才能外,与他大量地调查研究和自觉地长年不懈地搜集写作素材是分不开的。

    清代以来,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传说颇多。传说他在塾师教书之余,专门从济南移植“白玉垂丝菊”,精心制做“蜜饯菊桑茶”,用驰名的柳泉水沏泡,招徕远近往来行人说故事。山东潍县年画界有一位有名的画商“年画张”,对蒲松龄极为敬重,两人友谊很深。“年画张”每年腊月进画,卖画,或者春天去江苏扬州、姑苏一带搜集画稿,或购买雕板优质木材,都要从蒲松龄的家乡淄川经过。一年中要往返好几次。“年画张”知道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就主动帮助他搜集民间故事。因为他走的地方多,听到的传说和搜集的民间故事也多,而且他还自己动手帮助蒲松龄修改、创作。据传说,有一天早晨,“年画张”给蒲松龄讲了三个民间故事,带来两篇搜集稿,一下子就提供了五篇创作素材。恰好这一天李希梅又带来了由济南、曹州朋友处寄来的两篇。这样,蒲松龄在一天中就搜集到七篇故事和素材。(“年画张”的材料见杲红星、王赤生编《蒲松龄轶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2)

    对蒲松龄的调查研究和搜集民间资料,我国的有关史籍中亦有记载。最为详细的,大概要数邹弢著的《三借庐笔谭》卷六中的一段:“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辰,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菇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据载,在辽宁金县人民口头上也有这种传说,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写不下去了,就煮了一锅绿豆汤给南来北往的人歇脚,解渴,说故事。他把故事听多了,品透了,再回去写。这回可跟以前大不一样,“那笔就像捅着泉眼了似的,一溜两行的字儿,自己就冒出来了。”(《蒲松龄的传说》,《民间文学》1963年第6)

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浙江的一则传说更为奇特。说蒲松龄的长相和钟馗差不多,一脸落腮胡子,“心地却是一潭高山泉,一清见底,肚才也好得出奇出异”。传说他本来考上了状元,只因皇帝以貌取人,嫌他长得丑,没取。在他落第回家的的路上,有个驼背老大爷,给他讲了马骏()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于是蒲松龄回去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从此搜集一篇写一篇,写成了《聊斋志异》一部大书。并且传说连怎样搜集民间故事,也是这个驼背老大爷教他的: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这四个字就是“甜、酸、苦、辣”。

甜,是嘴要甜,对人要和气,称呼要好听,“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得写不赢”!

    酸,是心肠酸,说故事的人伤心,搜集故事的就得流泪,“要是长了木头心,故事好能动人心”?

    苦,有两重意思:泡壶苦茶给讲故事的人喝,给他润喉;另外还要做到:“十冬腊月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热,无衣无食不怕苦”!

    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伤人,辣了能醒人!

    据说,从此蒲松龄真的按老大爷的教导做了,听了一辈子故事。因为天下的奇事太多了,到死也写不完。所以蒲松龄死的时候,一只眼未闭。(汪玢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9)

    上述这两则传说,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它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是做了很多的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工作的,人民给予蒲松龄的智慧和力量,蒲松龄从人民中搜集了创作素材,汲取丰富的经验和营养。对《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素材的来源和搜集,蒲松龄本人在《聊斋自志》中也有这样一段自我介绍:“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以上简略的介绍足以说明,《聊斋志异》的创作成功,是因为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搜集写作素材的工作的结果。正如毛泽东1939 年在延安对刚从国外归来的诗人萧三说过的那样:

    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他泡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间,请人们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后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狐狸精来呢?(《天涯萍踪——记萧三》,第257)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读《聊斋志异》,不仅在读故事,而且从故事的字句中间看到作者所做的大量的深入的、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和搜集材料的工作。从调查研究和搜集写作素材这个视角阅读《聊斋志异》,这是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的一个独到的方法。

毛泽东是一个很注重调查研究的人,并且长期在身体力行。《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调查研究的产物,《聊斋志异》中凝结着蒲松龄调查研究的实践。毛泽东爱读《聊斋志异》与此有无联系呢?

    以上谈及的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的视角,仅是笔者根据毛泽东读书的实际所归纳的主要的视角,它是笔者的主观之见,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视角。《聊斋志异》是一部荟萃中国文史典实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无论从作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艺术、语言运用、人物描写等方面来说,《聊斋志异》都是很值得一读的。毛泽东爱读《聊斋志异》,更爱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去阅读、去研究、去理解、去汲取、去运用,所以在几十年中,他一读再读,越读越爱读。

笔者知道,从50年代开始,毛泽东身边就一直放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志异》。直到生命垂危的最后的岁月,他办公桌旁还放着《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毛泽东终身爱读《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一直伴随在毛泽东的身边。如今,毛泽东已经离去,然而,他生前阅读和批注过的《聊斋志异》,还一直存放在中南海他的故居里,成为我们永久的纪念。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lixixing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2 18:1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