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毛泽东读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看
调查研究和搜集写作素材的视角。
这也是毛泽东阅读《聊斋志异》的一个独特视角。我们知道,名震中外的《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大约从30岁开始,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才写成的。它是蒲松龄一生殚精竭力之作。《聊斋志异》的创作成功,除了作者长期的农村生活基础和创作才能外,与他大量地调查研究和自觉地长年不懈地搜集写作素材是分不开的。
清代以来,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传说颇多。传说他在塾师教书之余,专门从济南移植“白玉垂丝菊”,精心制做“蜜饯菊桑茶”,用驰名的柳泉水沏泡,招徕远近往来行人说故事。山东潍县年画界有一位有名的画商“年画张”,对蒲松龄极为敬重,两人友谊很深。“年画张”每年腊月进画,卖画,或者春天去江苏扬州、姑苏一带搜集画稿,或购买雕板优质木材,都要从蒲松龄的家乡淄川经过。一年中要往返好几次。“年画张”知道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就主动帮助他搜集民间故事。因为他走的地方多,听到的传说和搜集的民间故事也多,而且他还自己动手帮助蒲松龄修改、创作。据传说,有一天早晨,“年画张”给蒲松龄讲了三个民间故事,带来两篇搜集稿,一下子就提供了五篇创作素材。恰好这一天李希梅又带来了由济南、曹州朋友处寄来的两篇。这样,蒲松龄在一天中就搜集到七篇故事和素材。(“年画张”的材料见杲红星、王赤生编《蒲松龄轶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2页)
对蒲松龄的调查研究和搜集民间资料,我国的有关史籍中亦有记载。最为详细的,大概要数邹弢著的《三借庐笔谭》卷六中的一段:“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辰,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菇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据载,在辽宁金县人民口头上也有这种传说,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写不下去了,就煮了一锅绿豆汤给南来北往的人歇脚,解渴,说故事。他把故事听多了,品透了,再回去写。这回可跟以前大不一样,“那笔就像捅着泉眼了似的,一溜两行的字儿,自己就冒出来了。”(《蒲松龄的传说》,《民间文学》1963年第6期)
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浙江的一则传说更为奇特。说蒲松龄的长相和钟馗差不多,一脸落腮胡子,“心地却是一潭高山泉,一清见底,肚才也好得出奇出异”。传说他本来考上了状元,只因皇帝以貌取人,嫌他长得丑,没取。在他落第回家的的路上,有个驼背老大爷,给他讲了马骏(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于是蒲松龄回去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从此搜集一篇写一篇,写成了《聊斋志异》一部大书。并且传说连怎样搜集民间故事,也是这个驼背老大爷教他的: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这四个字就是“甜、酸、苦、辣”。
甜,是嘴要甜,对人要和气,称呼要好听,“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得写不赢”!
酸,是心肠酸,说故事的人伤心,搜集故事的就得流泪,“要是长了木头心,故事好能动人心”?
苦,有两重意思:泡壶苦茶给讲故事的人喝,给他润喉;另外还要做到:“十冬腊月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热,无衣无食不怕苦”!
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伤人,辣了能醒人!
据说,从此蒲松龄真的按老大爷的教导做了,听了一辈子故事。因为天下的奇事太多了,到死也写不完。所以蒲松龄死的时候,一只眼未闭。(汪玢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9页)
上述这两则传说,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它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是做了很多的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工作的,人民给予蒲松龄的智慧和力量,蒲松龄从人民中搜集了创作素材,汲取丰富的经验和营养。对《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素材的来源和搜集,蒲松龄本人在《聊斋自志》中也有这样一段自我介绍:“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以上简略的介绍足以说明,《聊斋志异》的创作成功,是因为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搜集写作素材的工作的结果。正如毛泽东1939 年在延安对刚从国外归来的诗人萧三说过的那样:
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他泡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间,请人们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后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狐狸精来呢?(《天涯萍踪——记萧三》,第257页)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读《聊斋志异》,不仅在读故事,而且从故事的字句中间看到作者所做的大量的深入的、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和搜集材料的工作。从调查研究和搜集写作素材这个视角阅读《聊斋志异》,这是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的一个独到的方法。
毛泽东是一个很注重调查研究的人,并且长期在身体力行。《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调查研究的产物,《聊斋志异》中凝结着蒲松龄调查研究的实践。毛泽东爱读《聊斋志异》与此有无联系呢?
以上谈及的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的视角,仅是笔者根据毛泽东读书的实际所归纳的主要的视角,它是笔者的主观之见,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视角。《聊斋志异》是一部荟萃中国文史典实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无论从作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艺术、语言运用、人物描写等方面来说,《聊斋志异》都是很值得一读的。毛泽东爱读《聊斋志异》,更爱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去阅读、去研究、去理解、去汲取、去运用,所以在几十年中,他一读再读,越读越爱读。
笔者知道,从50年代开始,毛泽东身边就一直放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志异》。直到生命垂危的最后的岁月,他办公桌旁还放着《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毛泽东终身爱读《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一直伴随在毛泽东的身边。如今,毛泽东已经离去,然而,他生前阅读和批注过的《聊斋志异》,还一直存放在中南海他的故居里,成为我们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