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李西兴案】
自易中天的《品三国》风行,及两套《三国》电视剧开播以来,《三国》成为中国文化界特别是互联中文网网友的喜爱话题。故建议读一下《三国志演义读法》,以为评论《三国》的话题正本溯源。
三国志演义读法(上)
转引自国学导航---小说
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纲目>于献帝建安之末,大书后汉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吴、魏分注其下,盖以蜀为帝室之胄,在所当予;魏为篡国之贼,在所当夺。是以前则书刘备起兵徐州讨曹操,后则书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伐魏,而大义昭然,揭于千古矣。夫刘氏未亡,魏未混一,故不得为正统;迨乎刘氏已亡,晋已混一。而晋亦不得为正统者何也?曰: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而一传之后,厥祚不长,但可谓之闰运,而不可谓之正统也。至于东晋偏安,以牛易马,愈不得以正统归之。故三国之混一于普,犹六国之混一于秦,五代之混一于隋耳。秦不过为汉驱除,隋不过为唐驱除。前之正统以汉为主,而秦与魏、晋不得予焉。亦犹后之正统以唐、宋为主,而宋、齐、梁、陈、隋,梁、唐、晋、汉、周,俱不得予焉。
且不特魏晋不如汉之为正,即唐、宋亦不如汉之为正也。炀帝无道,而唐代之,是以惜其不能。显然如周之代商,而称唐公加九锡,以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若夫宋以忠厚立国,又多名臣大儒,出乎其间,故尚论者,以正统予宋。然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则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汉也。唐、宋且不如汉,而何论魏、晋哉!
高帝以除暴秦、击楚之杀义帝而兴;光武以诛王莽而克复旧物;昭烈以讨曹操而存汉祀于西川!祖宗之创之者正,而子孙之继之者亦正。不得但以光武之混一为正统,而谓昭烈之偏安非正统也。昭烈为正统,而刘裕、刘知远亦为刘氏子孙,其不得为正统者何也?曰:裕与知远之为汉苗裔,远而无徵,不若“中山靖王之后”而可考;以二刘皆以篡弑得国,故不得与昭烈并也。
后唐李存勋不得继唐而为正统者何也?曰:世远代遐,亦裕与知远者比,故亦不得与昭烈并也。后唐李存勋不得继唐而为正统,南宋高宗独得继宋为正统者何也?“高宗立太祖之后为后,以延宋祚于不绝,正统以故归焉。”夫以高宗之杀岳飞、用秦桧,全不以二圣为念,作史者尚以其“延宋祚”,而归之以正统,况昭烈之君臣同心誓讨汉贼者乎?则昭烈之为正统,愈无疑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于<紫阳纲目>,而于演义中附正之。
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才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而弹琴报膝,居然隐士风流;岀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众,而至六岀岐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人。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教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侂胄虽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京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乎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有此三奇,乃前后史之所绝无者,故读过诸史而愈不得不喜读《三国志》也。
三国之有三绝,固已。然吾自三绝而外,更过观乎三国之前、三国之后。问有运筹帷幄如徐庶、庞统者乎?问有行军用兵如周瑜、陆逊、司马懿者乎?问有料人料事如郭嘉、程昱、荀彧、贾诩、步隲、虞翻、顾雍、张昭者乎?问有武功将略迈等越伦如张飞、赵云、黄忠、严颜、张辽、徐晃、徐盛、朱桓者乎?问有冲锋陷阵,骁锐莫当如马超、马岱、关兴、张苞、许褚、典韦、张郃、夏侯惇、黄盖、周泰、甘宁、太史慈、丁奉者乎?问有两才相当,两贤相遇,如姜维、邓艾之智勇悉敌,羊祜、陆抗之从容互镇者乎?至于道学则马融、郑玄,文藻则蔡邕、王粲,颖捷则曹植、杨修,早慧则诸葛恪、钟会,应对则秦宓、张松,舌辩则李恢、阚泽,不辱君命则赵谘、邓芝,飞书驰檄则陈琳、阮瑀,治烦理剧则蒋琬、董允,扬誉蜚声则马良、荀爽,好古则杜预,博物则张华。求之别籍,俱未一一见也。乃若知贤则有司马徽之哲,励操则有管宁之高,隐居则有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之逸,忤奸则有孔融之正,触邪则有赵彦之直,斥恶则有弥衡之豪,骂贼则有吉平之壮,殉国则有董承、伏完之贤,捐生则有更纪、韦晃之节。子死于父,则有刘谌、关平之孝;臣死于君,则有诸葛瞻、诸葛尚之忠;部曲死于主帅,则有赵累、周仓之义。其他早计如田丰、苦口如王累,矢贞如沮授,不屈如张任,轻财笃友如鲁肃,事主不二心如诸葛瑾,不畏强御如陈泰,视死如归如王经,独存介性如司马孚。炳炳粼粼、照耀史册。殆举前之丰沛三杰、商山四皓、云台诸将、富春客星,后之瀛洲学士、麟阁功臣、杯酒节度、砦市宰相,分见于各朝千百年者,奔合辐凑于三国一时。岂非人才一大都会哉!入邓林而选名材,游玄圃而见积玉,收不生收,接不暇接,吾于《三国》有观止之叹矣!(续中)
(醉畊堂《四大奇书第一种》卷首)
(清郁郁堂、郁文堂刊本《官版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