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演义读法(下)

作者:lixixing  于 2010-11-22 19:1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史学与小说|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关键词:

【李西兴案】
    自易中天的《品三国》风行,及两套《三国》电视剧开播以来,《三国》成为中国文化界特别是互联中文网网友的喜爱话题。故建议读一下《三国志演义读法》,以为评论《三国》的话题正本溯源。
 
 

三国志演义读法(下)

转引自国学导航---小说



  《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惟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如:纪宫掖,则写一何太后,又写一董太后;写一伏皇后,又写一曹皇后;写一唐贵妃,又写一董贵人;写甘、糜二夫人,又写一孙夫人,又写一北地王妃;写魏之甄后、毛后,又写一张后:而其间无一字相同。纪外戚,则何进之后又写一董承,董承之后又写一伏完,写一魏之张缉,又写一吴之钱尚,而其间亦无一字相同。写权臣,则董卓之后又写李傕、郭汜,汜、傕之后又写曹操,曹操之后又写一曹丕,曹丕之后又写一司马懿,司马懿之后又并写一师、昭兄弟,师、昭之后又继写一司马炎,又旁写一吴之孙綝,而其间亦无一字相同。其他叙兄弟之事,则袁谭与袁尚不睦,刘琦与刘琮不睦,曹丕与曹植亦不睦。而谭与尚皆死,琦与琮一死一不死,丕与植皆不死,不大异乎?叙婚姻之事,则如董卓求婚于孙坚,袁术约婚于吕布,曹操约婚于袁谭,孙权结婚于刘备,又求婚于云长,而或绝而不许,或许而复绝,或伪约而反成,或真约而不就,不大异乎?至于王允用美人计,周瑜亦用美人计,而一效一不效,则互异;卓、布相恶,傕、汜亦相恶,而一靖一不靖,则互异。献帝有两番密诏,则前隐而后彰;马腾亦有两番讨贼,则前彰而后隐:此其不同者矣。吕布有两番弑父,而前动于财,后动于色,前则以私灭公,后则假公济私,此又其不同者矣。赵云有两番救主,而前救于陆,后救于水,前则受之主母之手,后则夺之主母之怀,此又其不同者矣。若夫写水,不止一番,写火亦不止一番。曹操有下邳之水,又有冀州之水,关公有白河之水,又有罾口川之水;吕布有濮阳之火,曹操有乌巢之火,周郎有赤壁之火,陆迅有猇亭之火,徐盛有南徐之火,武侯有博望、新野之火,又有盘蛇谷、上方谷之火:前后曾有丝毫相犯否?甚者孟或之擒有七,祁山之出有六,中原之伐有九,求其一字之相犯而不可得。妙哉,文乎!譬如树同是树,枝同是枝,叶同是叶,花同是花,而其植根、安蒂、吐芳、结子,五色纷披,各成异彩。读者于此可悟文章有避之一法,又有犯之一法也。
  《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妙。杜少陵诗曰:“天上白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此言世事之不可测也,<三国>之文亦犹是尔。本是何进谋诛宦官,却弄出宦官杀何进,则一变。本是吕布助丁原,却弄出吕布杀丁原,则一变。本是董卓结吕布,却弄出吕布杀董卓,则一变。陈宫未杀曹操,反弄出曹操杀陈宫,则一变。本是王允不赦傕、汜,却弄出傕、汜杀王允,则一变。本是孙坚与袁术不睦,却弄出袁术致书于孙坚,则一变。本是刘表求救与袁绍,却弄出刘表杀孙坚,则一变。本是昭烈从袁绍以讨董卓,却弄出助公孙瓒以攻袁绍,则一变。本是昭烈救徐州,却弄出昭烈取徐州,则一变。本是吕布投徐州,却弄出吕布夺徐州,则一变。本是吕布攻昭烈,又弄出吕布迎昭烈,则一变。本是吕布绝袁术,又弄出吕布求袁术,则一变。本是昭烈助吕布以讨袁术,又弄出助曹操以杀吕布,则一变。本是昭烈助曹操,又弄出昭烈讨曹操,则一变。本是昭烈攻袁绍,又弄出昭烈投袁绍,则一变。本是昭烈助袁绍以攻曹操,又弄出关公助曹操以攻袁绍,则一变。本是关公寻昭烈,又弄出张飞欲杀关公,则一变。本是关公许田欲杀曹操,又弄出华容道放曹操,则一变。本是曹操追昭烈,又弄出昭烈投东吴以破曹操,则一变。本是孙权仇刘表,又弄出鲁肃吊刘表、又吊刘琦,则一变。本是孔明助周郎,又弄出周郎欲杀孔明,则一变。本是周郎欲图昭烈,却弄出孙权结婚昭烈,则一变。本是孙夫人牵制昭烈,却弄出孙夫人助昭烈,则一变。本是孔明气死周郎,又弄出孔明哭周郎,则一变。本是昭烈不受刘表荆州,却弄出昭烈借荆州,则一变。本是刘璋欲结曹操,却弄出迎昭烈,则一变。本是刘璋迎昭烈,却弄出昭烈夺刘璋基业,则一变。本是昭烈分荆州,又弄出吕蒙袭荆州,则一变。本是昭烈破东吴,又弄出陆逊败昭烈,则一变。本是孙权求救于曹丕,又弄出曹丕欲袭孙权,则一变。本是昭烈仇东吴,又弄出孔明结好东吴,则一变。本是刘封听孟达,却弄出刘封攻孟达,则一变。本是孟达背昭烈,又弄出孟达欲归孔明,则一变。本是马腾与昭烈同事,又弄出马超攻昭烈,则一变。本是姜维敌孔明,却弄出姜维助孔明,则一变。本是夏侯霸助司马懿,却弄出夏侯霸助姜维,则一变。本是钟会忌邓艾,却弄出卫瓘杀邓艾,则一变。本是姜维赚钟会,却弄出诸将杀钟会,则一变。本是羊祜和陆抗,却弄出羊祜请伐孙浩,则一变。本是羊祜请伐吴,却弄出一杜预,又弄出一王濬,则一变。论其呼应有法,则读前卷定知其后卷;论其变化无方,则读前文更不料其有后文。于其可知,见《三国》之文之精;于其不可料,更见《三国》之文之幻矣。
  《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文有宣于连者,有宣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也。盖文之短者,不连叙则不贯串;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坠,故必叙别事以间之,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后世稗官家鲜能及也。
  《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将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如将叙曹操濮阳之火,先写糜竺家中之火以启之;将叙孔融求救于昭烈,先写孔融通刺于李弘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赤壁纵火一段大文,先写博望、新野两段小文以启之;将叙六出祁山一段大文,先写七擒孟获一段小文以启之是也。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文章之妙,正复类是。
  《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馀势。如董卓之后又有从贼以继之;黄巾之后又有馀党以衍之;昭烈三顾茅庐之后,又有刘琦三请诸葛一段文字以映带之;武侯出师一段大文之后,又有姜维伐魏一段文字以荡漾之是也。诸如此类,皆他书中所未有。
  《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如关公五关斩将之时,忽有镇国寺内遇普净长老一段文字;昭烈跃马檀溪之时,忽有水镜庄上遇司马先生一段文字;孙策虎踞江东之时,忽有遇于吉一段文字;曹操进爵魏王之时,忽有遇左慈一段文字;昭烈三顾茅庐之时,忽有遇崔州平席地闲谈一段文字;关公水渰七军之后,忽有玉泉山月下点化一段文字。至于武侯征蛮而忽逢孟节,陆逊追蜀而忽遇黄承彦,张任临敌而忽问紫虚丈人,昭烈伐吴而忽问青城老叟。或僧、或道、或隐士、或高人,俱于极喧闹中求之。真足令人躁思顿清,烦襟尽涤。
  《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正如叙黄巾扰乱,忽有何后、董后两宫争论一段文字;正叙董卓纵横,忽有貂蝉凤仪亭一段文字;正叙傕、汜猖狂,忽有杨彪夫人与郭汜之妻来往一段文字;正叙下邳交战,忽有吕布送女、严氏恋夫一段文字;正叙冀州厮杀,忽有袁谭失妻、曹丕纳妇一段文字;正叙荆州事变,忽有蔡夫人商议一段文字;正叙赤壁鏖兵,忽有曹操欲取二乔一段文字;正叙宛城交攻,忽有张济妻与曹操相遇一段文字;正叙赵云取桂阳,忽有赵范寡嫂敬酒一段文字;正叙昭烈争荆州,忽有孙权亲妹洞房花烛一段文字;正叙孙权战黄祖,忽有孙翊妻为夫报仇一段文字;正叙司马懿杀曹爽,忽有辛宪英为弟画策一段文字。至于袁绍讨曹操之时,忽带叙郑康成之婢;曹操救汉中之日,忽带叙蔡中郎之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人但知《三国》之文是叙龙争虎斗之事,而不知为凤、为鸾、为莺、为燕,篇中应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弈者下一闲着于数十着之前,而其应在数十着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已。如:西蜀刘璋乃刘焉之子,而首卷将叙刘备先叙刘焉,早为取西川伏下一笔。又于玄德破黄巾时,并叙曹操带叙董卓,早为董卓乱国、曹操专权伏下一笔。赵云归昭烈在古城聚义之时,而昭烈之遇赵云,早于磐河战公孙时伏下一笔。马超归昭烈在葭萌战张飞之后,而昭烈之于马腾同事,早于受衣带诏时伏下一笔。庞统归昭烈在周郎既死之后,而童子叙庞统姓名,早于水镜庄前伏下一笔。武侯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上方谷灭火之后,而司马徽“未遇其时”之语,崔州平“天不可强”之言,早于三顾茅庐前伏下一笔。刘禅帝蜀四十馀年而终在一百十回之后,而鹤鸣之兆早于新野初生时伏下一笔。姜维九伐中原在一百五回之后,而武侯之收姜维,早于初出祁山时伏下一笔。姜维与邓艾相遇在三伐中原之后,姜维与钟会相遇在九伐中原之后,而夏侯霸述两人姓名,早于未伐中原时伏下一笔。曹丕篡汉在八十回中,而青云紫云之祥,早于三十三回之前伏下一笔。孙权僭号在八十五回后,而吴夫人梦日之兆,早于三十八回中伏下一笔。司马篡魏在一百十九回,而曹操梦马之兆,早于五十七回中伏下一笔。自此而外,凡伏笔之处,指不胜屈。每见近世稗官家一道扭捏不来之时,便凭空生出一人,无端造出一事,觉后文与前文隔断,更不相涉。试令读《三国》之文,能不汗颜!
  《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凡叙事之法,此篇所阙者补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匀之于下卷,不但使前文不沓拖,而亦使后文不寂寞;不但使前事无遗漏,而又使后事增渲染。此史家妙品也。如吕布娶曹豹之女本在未夺徐州之前,却于困下邳时叙之;曹操望梅止渴本在击张绣之日,却于青梅煮酒时叙之;管宁割席分坐本在华歆未仕之前,却于破壁取后时叙之;武侯求黄氏为配本在未出草庐之前,却于诸葛瞻死难时叙之。诸如此类,亦指部胜屈。前能留步以应后,后能回照以应前,令人读之,真一篇如一句。
  《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画家之法,于山与树之近者,则浓之重之;于山与树之远者,则轻之淡之。不然林麓迢遥,峰岚层叠,岂能于尺幅之中一一而详绘之乎?作文亦犹是已。如黄甫嵩破黄巾,只在朱雋一边打听得来;袁绍杀公孙瓒,只在曹操一边打听得来;赵云袭南郡,关、张袭两郡,只在周郎眼中、耳中听来;昭烈杀杨奉、韩暹,只在昭烈口中叙来;张飞夺古城,在关公耳中听来;简雍投袁绍,在昭烈口中说来。至若曹丕三路伐吴而皆败,一路用实写,两路用虚写;武侯退曹丕五路之兵,惟遣使入吴用实写,其四路皆虚写。诸如此类,又指不胜屈。只一句两句,正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
  《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其对之法,有正对者,有反对者,有一卷之中自为对者,有隔数十卷而遥为对者。如:昭烈则自幼便大,曹操则自幼便奸。张飞则一味性急,何进则一味性慢。议温明是董卓无君,杀丁原是吕布无父。袁绍磐河之战胜败无常,孙坚岘山之役生死不测。马腾勤王室而无功,不失为忠;曹操报父仇而不果,不得为孝。袁绍起马步三军而复回,是力可战而不断;昭烈擒王、刘二将而复纵,是势不敌而从权。孔融荐弥衡是缁衣之好,弥衡骂曹操是巷伯之心。昭烈遇德操是无意相遇,单福过新野是有心来谒。曹丕苦逼生曹植,是同忾戈矛;昭烈痛哭死关公,是异性骨肉。火熄上方谷是司马之数当生,灯灭五丈原是诸葛之命当死。诸如此类,或正对,或反对,皆一回之中而自为对者也。如:以国戚害国戚,则有何进;以国戚荐国戚,则有伏完。李肃说吕布,则以智济其恶;王允说吕布,则以巧行其忠。张飞失徐州,则以饮酒误事;吕布陷下邳,则以禁酒受殃。关公饮鲁肃之酒是一片神威,羊祜饮陆抗之酒是一团和气。孔明不杀孟获是仁义之宽,司马懿必杀公孙渊是奸雄之刻。关公义释曹操是报其德于前,翼德义释严颜是收其用于后。武侯不用子午谷之计是慎谋以图全,邓艾不惧阴平岭之危是行险以侥幸。曹操有病,陈琳一骂便好;王朗无病,孔明一骂便亡。孙夫人好甲兵是女中丈夫,司马懿受巾帼是男中女子。八日而取上庸,则以速而神;百日而取襄平,则以迟而胜。孔明屯田渭滨是进取之谋,姜维屯田沓中是退避之计。曹操受汉之九锡是操之不臣,孙权受魏之九锡是权之不君。曹操射鹿,义乖于君臣;曹丕射鹿,情动于母子。杨仪、魏延相争于班师之日,邓艾、钟会相忌在用兵之时。姜维欲继孔明之志,人事逆乎天心;杜预能承羊祜之谋,天时应乎人力。诸如此类,或正对、或反对,皆不在一回之中,而遥相为对者也。诚于此较量而比观焉,岂不足快读古之胸,而长尚论之识!
  《三国》一书,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处。如首卷以十常侍为起,而末卷有刘禅之宠中贵以结之,又有孙皓之宠中贵以双结之,此一大照应也。又如首卷以黄巾妖术为起,而末卷有刘禅之信师婆以结之,又有孙皓之信术士以双结之,此又一大照应也。照应既在首尾,而中间百馀回之内若无有与前后相关合者,则不成章法矣。于是有伏完之托黄门寄书,孙亮之察黄门盗蜜以关合前后。又有李傕之喜女巫,张鲁之用左道以关合前后。凡若此者,皆天造地设,以成全篇之结构者也。然犹不止此也,——作者之意,自宦官、妖术而外,尤重在严诛乱臣贼子,以自附于《春秋》之义。故书中多录讨贼之忠,纪弑君之恶。而首篇之末,则终之以张飞之勃然欲杀董卓;末篇之末,则终之以孙皓之隐然欲杀贾充。由此观之,虽曰演义,直可继麟经而无愧耳。
  《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相仿,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史记》各国分书,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读《三国》,胜读《列国志》。夫《左传》、《国语》诚文章之最佳者。然左氏依经而立传,经既逐段各自成文,传亦逐段各自成文,不相联署也。《国语》则离经而自为一书,可以联署矣。——究竟《周语》、《鲁语》、《晋语》、《郑语》、《齐语》、《楚语》、《吴语》、《越语》八国分作八篇,亦不相联署也。后人合《左传》、《国语》而为《列国志》,因国多事烦,其段落处,到底不能贯串。今《三国演义》,自首至尾读之,无一处可断,其书又在《列国志》之上。
  读《三国》胜读《西游记》。《西游》捏造妖魔之事,诞而不经,不若《三国》实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也。且《西游》好处《三国》已皆有之。如:哑泉、黑泉之类,何异子母河、落胎泉之奇?朵思大王、木鹿大王之类,何异牛魔、鹿力、金角、银角之号?伏波显圣,山神指迷之类,何异南海观音之救?只一卷《汉相南征记》,便抵得一部《西游记》矣!至于前而镇国寺,后而玉泉山,或目视戒刀脱离火厄,或望空一语有同棒喝,岂必诵“灵台方寸”、“斜月三星”之文,乃悟禅心乎哉!
  读《三国》胜读《水浒传》。《水浒》文字之真,虽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为难也。且三国人才之盛,写来各各出色,又有高出于吴用、公孙胜等万万者。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全文完)


     (醉畊堂《四大奇书第一种》卷首)
     (清郁郁堂、郁文堂刊本《官版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卷首)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3 15: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