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英译并附诠释 [2015/03]
- 一首震撼人心的英文诗---请中國人三讀,也值得西方人三讀 [2011/02]
- 忆1977-78中国恢复高考时的往事 [2018/05]
- 《三线学兵连》电视片拍摄追忆 [2018/06]
- 中国地名元宵灯谜谜底揭示 [2015/03]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编委会和前言 [2009/06]
- 贺知青战友重游凤县 [2018/08]
- 秦岭盘山公路上的酒奠梁碑 [2018/05]
- 看电视剧《初心》有感 [2018/03]
- 新西兰的怀唐伊日 [2018/02]
- 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18)历史1-23 [2009/07]
- 中国文学部分传统名著的英文书目 [2009/07]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09/05]
- 蔡英文辅选被人甩巴掌对方称只是摸摸脸 [2009/11]
- “雪山狮子旗”不是西藏旗帜 [2010/07]
- 建议读读《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普及标准》 [2009/06]
- 评介相声关公战秦琼 [2009/04]
- 也谈中国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饿死3000万事 [2009/08]
- 中文繁简字用例漫谈 [2009/07]
- 重游知青点 [2009/01]
- 乞讨祭品之余的人 [2009/05]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009/05]
- 诗词是抒发情感的凝练文体---《五一感怀---调寄满江红》自注 [2009/05]
- 孝元皇后王政君“历经七朝”质疑 [2009/06]
- 到底谁才是十四年抗战的中流砥柱? [2009/08]
- 自嘲 ---调寄西江月 [2009/04]
- 留给儿子黄金满筐,不如传授他一部经书 [2009/04]
- 回忆文革时挨整的老师 [2009/06]
- 诗歌传亲情 天涯若比邻 [2009/06]
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李西兴
2011-1-1
《新三国》编剧之不当
《新三国》电视剧第一集,略去《三国演义》里前面的黄巾起义和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直接从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开始。在曹操行刺董卓之前,二人有关“十八路诸侯”的对话如下所节引。
董卓:“没想到啊,(袁绍)他今天竟然纠集了十八路诸侯,起兵反我。”
曹操:“十八镇诸侯,也绝不是西凉军的的对手。”
董卓:“杀他十八路诸侯,如同屠猪宰狗一般。”
接着曹操行刺董卓失败,转而将宝刀献给董卓,演变成著名的“孟德献刀”的故事。之后曹操孤身仓皇逃出京师,在陈留举义兵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上引的情节已经受到网友们的批评,说《新三国》编剧不当,不应该在曹操逃出京师之前,而预先提到“十八路诸侯”之事。其实《三国演义》里“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本身就是杜撰出来的,而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聚义讨董,也与史实不符。
《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聚义讨董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案《后汉书·孔融传》不言预讨董盟军事】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三国志·陶谦传》不言预讨董盟军事】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三国志·马超传》不言马腾预讨董盟军事】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三国志·公孙瓚传》不言预讨董盟军事】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三国志·张杨传》引文见下。】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志·孙坚传》引文见下。】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这还要加上曹操的义军,才够十八路诸侯。
史书所载的盟军讨董之役
据《三国志·魏志·太祖纪》所载: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文中计列十路诸侯。如果加上曹操的义兵,可为为十一路兵马。但所谓诸侯,是指当时拥有地盘和地方军队的太守以上的官员。董卓进京之前,曹操在朝中任典军校尉。董卓进京后,“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所以曹操实为逃离京师的一名校尉(比二千石,低于太守的级别),不能算是一镇诸侯,所以他在盟军中仅有“行奋武将军”的虚名而已。
《后汉书·袁绍传》所载和上引略同:
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伷屯颍川,馥屯鄴,余军咸屯酸枣,约盟,遥推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比三公),领司隶校尉(为京师首长,位列九卿之后)。
计有十一路诸侯,比《三国志·太祖纪》所列,仅多了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并且根本就没有提到曹操。
据《三国志·张杨传》:
董卓作乱。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山东兵起,欲诛卓。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於鄴南,破之。单于执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可见,张扬确实曾反对过董卓,然而怕只能算是追随袁绍的一支部队罢了,并且有始无终。所以没有被《三国志·太祖纪》列为一镇诸侯。
孙坚在讨董之役里的成败
在《三国演义》里任盟军先锋的孙坚及其部属,确实是讨董盟军的中坚力量,然而在《三国志·太祖纪》和《后汉书·袁绍传》里均未被列为一镇诸侯。
据《三国志·孙坚传》:
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鲁阳城。……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间坚於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馀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唶,即调发军粮。坚还屯。
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脩诸陵,平塞卓所发掘。
《后汉书·董卓传》亦云:
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群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埽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黾池间,以截卓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
由此可见,所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役,实际上主要是孙坚与董卓之间的交锋。然而史家却把孙坚视为袁术的部下,所以史书不列孙坚为一镇诸侯。
《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的讨伐董卓一役,论权谋首推曹操。他先是舍身刺董,后又发娇诏首举义旗;论名望,则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而被推为盟主。而论起战功,则只见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了。《三国演义》里说刘备以平原相(县级)的身份,随北平太守公孙瓒起兵加盟。后袁绍敬重刘备为皇室后裔,特赐其座。而实际上公孙瓒并未起兵加盟。所谓刘关张的讨董战绩,斩华雄,败吕布,均系剽窃孙坚的。因此而造成在《三国演义》里,讨董盟军先锋孙坚就显得败绩累累,而战功无几了。
关于讨董盟军的排列顺序
再谈谈十八路诸侯的排列顺序,无论是《三国演义》,《三国志·太祖纪》,还是《后汉书·袁绍传》都列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为第一。
因为据汉代的官制,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九卿之前。所谓曹操的行奋武将军和孙坚的行破虏将军,是不算数的。所以袁术被列为第一镇诸侯。
其次为州牧或刺史。
东汉时全国分为十三州,除京师洛阳的所在的州属司隶校尉外,外设刺史十二人。刺史原是西汉武帝(西元前141年-前87年)初所置,为秩六百石的监察官,但是权力极大,可以处置秩二千石的太守。成帝时(西元前33年-前7年)更刺史为牧,秩二千石。到建武十八年(西元42年),复为刺史。任命十二人各主一州,京师所在地之州属司隶校尉。到东汉末年,朝廷和皇室衰微,致使州牧刺史坐大,而成为控制所监察的各郡,盘踞一州甚至数州的大军阀。然而在讨董之役时,州牧或刺史势力,也只不过是位列太守之前,同为某镇诸侯而已。当时的讨董盟军里,有三位州牧刺史: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和兗州刺史刘岱,占不到当时东汉全国州牧级别的十三个区域的四分之一。太守级别(含郡级的济北相)九人,占不到东汉近百个郡国(时有二十七王国相和七十一郡太守)的十分之一。然而由于其他州郡的观望态度,使得董卓集团在声势上处于下风,因而不得不迁都长安,挟持皇帝西撤到其老巢。
尽管东汉末年的讨董盟军不过是当时少数地方军阀,对把持朝政的西凉军阀董卓不满而纠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却揭示出当时诸侯割据,致使最后天下三分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