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作者:lixixing  于 2010-12-31 20: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三国评说|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4评论

关键词:

 

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李西兴

2011-1-1

《新三国》编剧之不当

    《新三国》电视剧第一集,略去《三国演义》里前面的黄巾起义和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直接从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开始。在曹操行刺董卓之前,二人有关“十八路诸侯”的对话如下所节引。

    董卓:“没想到啊,(袁绍)他今天竟然纠集了十八路诸侯,起兵反我。”

    曹操:“十八镇诸侯,也绝不是西凉军的的对手。”

    董卓:“杀他十八路诸侯,如同屠猪宰狗一般。”

     接着曹操行刺董卓失败,转而将宝刀献给董卓,演变成著名的“孟德献刀”的故事。之后曹操孤身仓皇逃出京师,在陈留举义兵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上引的情节已经受到网友们的批评,说《新三国》编剧不当,不应该在曹操逃出京师之前,而预先提到“十八路诸侯”之事。其实《三国演义》里“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本身就是杜撰出来的,而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聚义讨董,也与史实不符。

《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聚义讨董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案《后汉书·孔融传》不言预讨董盟军事】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三国志·陶谦传》不言预讨董盟军事】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三国志·马超传》不言马腾预讨董盟军事】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三国志·公孙瓚传》不言预讨董盟军事】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三国志·张杨传》引文见下。】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志·孙坚传》引文见下。】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这还要加上曹操的义军,才够十八路诸侯。

史书所载的盟军讨董之役

    据《三国志·魏志·太祖纪》所载: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文中计列十路诸侯。如果加上曹操的义兵,可为为十一路兵马。但所谓诸侯,是指当时拥有地盘和地方军队的太守以上的官员。董卓进京之前,曹操在朝中任典军校尉。董卓进京后,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所以曹操实为逃离京师的一名校尉(比二千石,低于太守的级别),不能算是一镇诸侯,所以他在盟军中仅有行奋武将军的虚名而已。

    《后汉书·袁绍传》所载和上引略同:

    初平元年,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伷屯颍川,馥屯鄴,余军咸屯酸枣,约盟,遥推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比三公)领司隶校尉(为京师首长,位列九卿之后)

    计有十一路诸侯,比《三国志·太祖纪》所列,仅多了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并且根本就没有提到曹操。

    据《三国志·张杨传》:

    董卓作乱。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山东兵起,欲诛卓。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於鄴南,破之。单于执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可见,张扬确实曾反对过董卓,然而怕只能算是追随袁绍的一支部队罢了,并且有始无终。所以没有被《三国志·太祖纪》列为一镇诸侯。

孙坚在讨董之役里的成败

    在《三国演义》里任盟军先锋的孙坚及其部属,确实是讨董盟军的中坚力量,然而在《三国志·太祖纪》和《后汉书·袁绍传》里均未被列为一镇诸侯。

    据《三国志·孙坚传》:

    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鲁阳城。……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间坚於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馀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唶,即调发军粮。坚还屯。

    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脩诸陵,平塞卓所发掘。

    《后汉书·董卓传》亦云:

    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群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埽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黾池间,以截卓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

    由此可见,所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役,实际上主要是孙坚与董卓之间的交锋。然而史家却把孙坚视为袁术的部下,所以史书不列孙坚为一镇诸侯。

     《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的讨伐董卓一役,论权谋首推曹操。他先是舍身刺董,后又发娇诏首举义旗;论名望,则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而被推为盟主。而论起战功,则只见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了。《三国演义》里说刘备以平原相(县级)的身份,随北平太守公孙瓒起兵加盟。后袁绍敬重刘备为皇室后裔,特赐其座。而实际上公孙瓒并未起兵加盟。所谓刘关张的讨董战绩,斩华雄,败吕布,均系剽窃孙坚的。因此而造成在《三国演义》里,讨董盟军先锋孙坚就显得败绩累累,而战功无几了。

关于讨董盟军的排列顺序

    再谈谈十八路诸侯的排列顺序,无论是《三国演义》,《三国志·太祖纪》,还是《后汉书·袁绍传》都列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为第一。

    因为据汉代的官制,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九卿之前。所谓曹操的行奋武将军和孙坚的行破虏将军,是不算数的。所以袁术被列为第一镇诸侯。

     其次为州牧或刺史。

     东汉时全国分为十三州,除京师洛阳的所在的州属司隶校尉外,外设刺史十二人。刺史原是西汉武帝(西元前141-87)初所置,为秩六百石的监察官,但是权力极大,可以处置秩二千石的太守。成帝时(西元前33-7)更刺史为牧,秩二千石。到建武十八年(西元42),复为刺史。任命十二人各主一州,京师所在地之州属司隶校尉。到东汉末年,朝廷和皇室衰微,致使州牧刺史坐大,而成为控制所监察的各郡,盘踞一州甚至数州的大军阀。然而在讨董之役时,州牧或刺史势力,也只不过是位列太守之前,同为某镇诸侯而已。当时的讨董盟军里,有三位州牧刺史: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和兗州刺史刘岱,占不到当时东汉全国州牧级别的十三个区域的四分之一。太守级别(含郡级的济北相)九人,占不到东汉近百个郡国(时有二十七王国相和七十一郡太守)的十分之一。然而由于其他州郡的观望态度,使得董卓集团在声势上处于下风,因而不得不迁都长安,挟持皇帝西撤到其老巢。

    尽管东汉末年的讨董盟军不过是当时少数地方军阀,对把持朝政的西凉军阀董卓不满而纠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却揭示出当时诸侯割据,致使最后天下三分的趋势。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5 回复 越湖 2011-1-1 00:19
与现代西方有所不同吧?前些日子七国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方法都不一样。
5 回复 lixixing 2011-1-1 10:52
To 越湖:
    东汉王朝自身各派政治军事力量之间斗争,与现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干涉他国事务是不同的。
4 回复 门外照斜阳 2011-1-2 00:23
这18路诸侯,都是当时的地方领导,省市长之类,且多半能力不强,后来大乱时,很快被淘汰。但这些领导, 居然都能调动几万人马(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几千万),围攻首都,可见当时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不太严。要是现在,省地级领导,可就没这能力了。
7 回复 lixixing 2011-1-2 07:01
To 门外照斜阳
Your talking is very interesting! 东汉时全国人口,最盛时盖五千万左右。184年黄巾起义,甲子之期,三十六方俱发,很快就发展为百万之众。后来仅被曹操收编的山东地区的黄巾余众就达二十多万。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00: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