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我近来反省自己,在英语(洋人圈子)环境里工作几年了,除了刚开始(刚进入我们实验室工作),英语语言大发展以外,这几年英语水平几乎没有太多提高(除了听力以外),甚至可能因为写博客、看中文书籍杂志过多而使稍有起色的英语语言水平退步了一些。
我常常想起,我刚进实验室工作时的经历。
我工作的实验室是以教学为主、研究为辅的大型生物学实验室,开设有二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课,每门课几乎每周都有一到两次的实验课(实践性非常强,由此,在当地,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每门课程都有大约12个左右的实验课,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仪器、试剂、培养基等等都是不同的,
可想而知,刚来的我,看着如此众多的英语名目头晕目眩:大大小小的仪器、各种器皿,繁多的模型、材料,满屋子的化学试剂、染色剂、指示剂,冷藏室里满满的试剂、细菌培养基,10张巨大的试验台两侧的柜子里有数不清的课堂常用材料的器皿,还有各种霉菌、细菌、病毒菌……我连它们的中文名字都叫不上来。
可是,那时候的我,如同一名好奇的小学生,忽然被人推到了一片新打开小世界面前,对面临的这个英语世界从头“探索”,那种学习英语的激情饱胀、旺盛。
每天所经历的每一件物品(材料)我都工工整整写下全英文名称,化学试剂、霉菌病毒、细菌培养基等,名称非常难念,我每天晚上要做的事就是查字典,查正确发音;
每天做过的实验,我都工工整整记在笔记本上,哪门课程、需要注意的步骤环节,甚至做需要的成分在哪里放着、再订购的分类号都有记录;
每个物品柜子上贴的标签,我都记下他们的英文名字,然后打开柜子核查,找名字所对应的物品,记着大概的位置;
每个学生的问题都不放过,有学生来要培养基、试剂、材料,不知道的就让学生写下来,找老同事问,然后跟着去看在哪里、怎么用,自己再记下来。
每门课程的实验工具书,都复印一份(或手抄一些关键的部分),晚上或周末查找一些关键的英语术语,试验方法和所用仪器,熟悉了英文术语也熟悉了实验内容。
就这样,一回生,两回熟,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慢慢地自己就能叫上一些培养基的名称,然后自己能独立准备一些实验、学生来要东西也能就能够心中有数。
也就在那几个月、半年里、一年里我觉得我的生物学英语水平突飞猛进,看专业实验几乎不再有难,常用的、难发音的霉菌细菌顺口就出,给做论文的学生办了不少忙。有了这一年的基础,以后每年负责的生物(微生物)实验课程变换我也能得心应手。
除了专业英语学习以外,每天看过的英文报纸、杂志、书籍等,凡是有我不认识的单词,我都记下来;和洋人对话聊天当中的一些表达方式,我也会写下来,学着用。
时间飞快,不觉几年过去了。后面几年也许工作英语更加丰富,但是总感觉英语水平(生活和工作英语)到了一个档次,提高很慢。很多移民认为,英语够日常会话、应付工作足以,不需要学一些不常见的字词句,而实际上语言是个无底洞,我深深感觉到:在英语语言学习上也是不进则退。
望着我多年来整整齐齐记录的英语学习笔记,很是感慨。
岁月流逝,但学习语言的激情最好还是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