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新西兰的大学校园,一般就是教学大楼、图书馆和 有限的学生宿舍组成,我所在的奥克兰这所大学处在市中心,拥挤的主校区就是个个系部的教学楼,没有主大门没有围院,也几乎没有一片像样的绿地花园,随着学校发展,只能扩建北校区、南校区,挤弄出一些绿地、停车场和活动空间出来。澳大利亚有些大学里有体育场馆或游泳池,但也是一样的概念---大学仅是教育活动区,教职工和学生们来这里的大学就是教与学的关系,然后就各奔东西各回各家生活,你的个人生活和大学几乎两不相干。
而国内的“大学”概念完全不同。每个大学都有像模像样的主校门、有围墙,主校门的门厅尽量巨大而又有气魄 ,校园里教学大楼林立,图书馆大楼设计都是匠心独运,校园里绿地、花园、树林成片成林美不胜收,每个校区基本上都设有邮递中心、保安中心、车队所、退休办公室、校园管理处、设备采购中心等等,而最主要不同于国外的是 校园里包括了一切主要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职工住宅区、学生住宿楼区、校医院、数个超市、大型体育场馆2-3个不等、大学食堂大楼数个、出版社印刷厂、认证中心、化验中心、幼儿园和附小附中、教学实习厂和实验基地 或教学农场、每天校车按时接送等等,除此之外,大学教职工除了工资是学校发的,大学有时还管着教职工的子女就业、退休职工的生病养老丧葬、所有职工的逢年过节的福利待遇,等等方面不一而足,足不出校,可以生活得游刃有余。尽管每个学校有学校的问题,但相比于大社会的问题,学校还算是相对简单吧。总之,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一所城池,“面面俱到”。
如果你工作在一所大学,那么住房、看病、养老等都会被安排了,生活在校园里、住在校区,就不会有每天交通烦扰、大社会的吵杂,校园的绿化区树林带也像公园一样可以流连忘返,运动场馆也是孕育健康体魄的好去处, 职称职位的升迁相对于社会来说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庸俗程序,国家重点院校的福利更会让生活无忧;另外在大学里,每天面对着成千个青春洋溢的大学们,内心会不由得年轻几岁,校园里总是和新技术、信息、新闻、新发展紧紧相连着—知识的气息始终浓厚,这种气息连周围方圆也会被深深感染。
我自己也是生在大学长在大里、属于大学子弟一类,幼儿园、高中都是大学里的附属机关,那些在个个院系部里工作的我的附中同学的爸妈们,也包括我的父母们,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校园里度过,教书育人、养家人孩子、退休养老,他们给学校贡献了几十年教育阶段,学校管他们吃和住、管到他们病和死,他们子女们的小学、中学教育也省了不少心。
这次回国拜访了几位大学里的退休老先生家,和都带着 “头衔”的学兄妹们,他们都过着幸福的大学生活---老的老有所依、年轻的大有所为,对学校没有太多的抱怨,要说抱怨也多半是对学校问题的各种解决意见而已。由于我的大学是国家985 重点工程大学,每年国家的拨款都是多少多少亿,各个院系有课题有经费有补贴,教学楼都更新了、新建的大楼各个巨大厚重“高大尚”,校园美化得像个多姿多彩的巨大公园---满是金鱼的小湖、成片的树林、落满枫叶和银杏叶的小径、遮蔽的松树林荫道、玫瑰园、生态园……走在校园里,包裹在美丽的巨大庭院之中,伴着那些青春绽放的学生们,感觉真好。
和那些国外的大学校园比起来、和那些工作在企业、私营单位的人们比起来,我们的大学就像是象牙塔,不是说象牙塔里有多么富华,而是说除了教学,生活各方面被安排的相对有序,学生和教职工们就像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一族人群,生活在一个“大学”的社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