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从国内带来一本《三毛文集》,带这本书是想等儿子长大了,让他知道三毛的故事。可是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上了中学的儿子却从未翻过。
我们上大学时读三毛的书,多是在看有趣的大沙漠,看三毛笔下的异乡人和他乡故事。经历异乡的生活、独立的行迹、生命的思索、尘俗的超越,现在读三毛的书,使我更加喜欢三毛,怀念这个朴实、坚强而又孤独的女人, 一个获得如此充实的性情女子。读她的书,更加喜欢她的文风,喜欢她的简单,喜欢她的做人。
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知道三毛的《橄榄树》,知道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知道她的心和她心中的天室。独特经历的故事让人难以忘却。在新鲜食物缺乏的大沙漠里,她靠父母的“空中投递”,建起了自己的沙漠中的饭店--《中国饭店》;用废旧物品《白手起家》,她搭建起了她和丈夫荷西的美丽家园;《稻草人手记》和 《哭泣的骆驼》留给我们了一个纯真、善良、踏实的三毛。总是让人嫣然失笑的三毛作品里,一个《背影》却会使人读得泪水涟涟。“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三毛是一个一生追求自由和简单的人。她说:我避开无事时过于热络的友谊,这样使我少次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她还说: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也反复思索过许多次,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很简单的一个,那便是:寻找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
三毛很友善,是个纯真的人,有一颗宽阔的心,是一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在沙漠里,她《悬壶济世》,帮助了数不清的“外人”,在多年的他乡漂泊中也帮助了不少中国人。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三毛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
著名作家说: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如今,我们这些在海外生活、写博克记录生活的人,不正是也正如三毛一样,在试图记录一个自己人生的跋涉阶段,像三毛一样遇到不曾想到的人和事,思索着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和人生的目的。不过我们是一群人,一群追求真实人生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