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我读过很多遍,总是爱不释手,每读一遍,体会都有所不同。曾经在他的《千年一叹》里,我读到了“耶路撒冷”、“以色列”、“伊拉克”、“恐怖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感到了人类古文明的衰败和无奈,尽管中华文明依旧健在,但仍有不足,与欧洲文明相比,我们的“文明走向”之路依旧长远。可是,我更喜欢《行者无疆》,欣赏这种对高度文明的拜访的记录,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以及他所带来的对这种文明的高度的评价、高度的思索和对未来人类文明走向的高度的分析。余秋雨说,“我写这本书,想让中国读者对其他重要文明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的甘苦冷暖”,“也要让欧洲注意,中国读者对其他文明有非常平视的态度。”
《行者无疆》的“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余秋雨一直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考察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一路演讲,边走边说,边走边写。他说自己是“一个行者,一个走在路上的文化人”,也许是“《文化苦旅》”。白先勇曾评价说:“余秋雨先生挖掘到了中华文化的DNA,因此能让全球华人读者莫名地获得普遍感应。余秋雨先生为了挖掘中华文化的DNA,考察了世界各地的文明遗迹,所走的路,可能是现在活着的作家中最多、最远的。”
读《行者无疆》,犹如在一个繁华的都市里、一个安静的茶室内,清茶一杯,与一个经历了很多的人、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人、一个很有内涵的人,娓娓而谈,倾心交流,感到了一种美丽、和谐、平安与高尚。也有人说读他的书是在享受一席口味与营养俱佳的精神盛宴……尽管对余秋雨本人社会上有一些不同声音,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对整个华人文化、对人类文明思考的巨大贡献;看重他敢于在看似官运亨通的时候辞去正厅级(大学校长)的官职而回到无职无权的文人本位,去承受难测的艰难和风险;看重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文化却被严重误读的时候,通过散文形态、传媒渠道来传播中华文化的尊严和缺憾,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人类其他文明遗迹数万公里,经历无数的辛劳。
在《行者无疆》里,有庞贝古城,罗马的假日;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米开朗琪罗的灵柩;巴塞罗那流浪者大街、雅典卫城的巨大石柱;从佛罗伦萨原样的历史、威尼斯环保的力量到“墓地荒荒”、“学生监狱”;从“诺曼底血缘”、“牛津童话”到“北欧童话”、“北极印痕”。有“生命的理由”、“手表的劝说”、“闲话旅游”; 还有但丁、黑格尔,费希特,康德、莎克斯比亚、达芬奇、伽利略…… 平静地讲述了一个现代文明的发展故事。
《行者无疆》给与了我们很多启发:古典传统与现代创新、发展与环境、人与人、欧洲与中国、世界与文明……读《行者无疆》也是一种高层面的文化经历、文明之旅。
在国外生活、工作和旅游,经历和感慨很多,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对身处的文明、文化的环境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而相冲突的时候,都有一些对人类文明的一些不同理解,都有一些对中华文化的思索和期盼。
所以,如果有时间一定要读一读《行者无疆》,一定会有很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