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记得小时候,我家里就我姐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在文化娱乐生活困乏的年代,她却是个十足的“电影迷”,用现代语言表示,就是非常突出的电影“粉丝”。
那时候,电影放演很少、重复性大、露天, 看电影得搬上自家凳子去,遇到下大雨电影就得停止播放,第二天晚上也许还会重放。只有重要电影或内部电影才会到室内或者礼堂放映。
我们学校住宅区周围有不少中科院和省级研究所、还有两所中专,遇到星期六或星期天,学校或附近单位常有露天电影放映,姐姐基本上都去看。
一直让我不解的是,姐姐一向是个比倔强的人、很少掉泪,她不太喜欢文文绉绉、书卷气很重的文人,但她却非常喜欢看电影,非常执着的去看电影,看各种电影,国产的、外国的(当然是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居多);打仗的、破案的、纪录片等等一概“过目”。有重复的电影,没关系再看一遍,得去;路远的,不搬凳子站着看,也去;院子里没有其他同去的人,她还去;趁父母不在家,留下话,赶快去,总之,只要父母反对的不厉害,就去,乐此不疲。
姐姐看完电影,常常意犹未尽,利用我俩饭后洗碗的时候(或是想让我陪她洗碗时),又讲给我听。当她看着我没耐心听下去时,她就赶快用“到后来…” 来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至于,一部头天晚上看过的电影片子,不知用了多少个“到后来”讲完,我一方面在心里感动她的激情,一方面笑她语言贫乏,用了太多的“到后来”。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她给我讲《叶塞尼亚》和《大篷车》时,在很多的“到后来”里,依然掩饰不住她看完后的兴奋和激动的神情。
给我讲完了,还是有情未了,姐姐就用自己刚刚工作、不高的工资,来买电影小人书看,当时流行的很多电影如《小花》、《甜蜜的事业》、《大篷车》、《流浪者》、《人证》、《巴黎圣母院》、《叶塞尼亚》、《茶花女》、《佐罗》等等,家里都有小人书。我们家里所有的《大众电影》、电影小人书、小说、故事小人书等,都是姐姐一本一本买回来的,都是由她看电影所引起的,由“搬凳子看电影”的年代所引发的。
正如我以前的文中提到:我不喜欢扎堆地去看电影,却对电影小人书爱不释手,经常是一本电影小人书看过几遍后,还要讲给我同学听,搞得相近的同学、朋友都要借着看,有一个阶段,每天上学的书包里总有电影小人书,借出去的和还回来的。
还有几位同学竟然对不断买电影小人书的我姐,产生了几分敬意,执意要我带他们去见姐姐,我们还真去了,特意地见了正在银行里忙碌工作的姐姐。
看完了,讲完了,姐姐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唱电影插曲。她唱得字正音圆,声情并茂,模仿的很贴真、比较有感染力,像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流浪者》里“流浪之歌”、《朝阳沟》里“盼你在农村大有作为”、《甜蜜的事业》里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黑三角》里的“边疆的泉水清又清” 等等,她都几乎可以唱出“以假乱真”的地步。
连一向不爱夸奖自家孩子的我妈也说:嗯,这歌唱的好。也还记得,夏天院子里乘凉的大人们,叫我姐唱“盼你在农村大有作为”这首电影插曲,赢得一片赞扬,我却自豪的不得了。我一进大学,很快就是班上、年级、系里的文艺骨干,主要是会唱很多流行电影插曲,都是跟姐姐学来的电影插曲。在那个年代,会唱很多流行电影插曲,熟记很多歌词,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很感谢姐姐,那个阶段,那个搬上凳子看电影的时代,尽管我看的电影不多,却因为有个电影“粉丝”的姐姐,因此也享受了不少当时的电影文化食粮。
想念姐姐,想念那个“搬上凳子看电影的时代”里,非常执着的电影“粉丝”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