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读了很多年书,拿着几个沉甸甸的文凭,开始“很有气质”的在省厅机关上班了。一同分配来的一位大学生小黎是来自四川省,我们俩人穿着、语言和性情与周围有些不同,那时候,机关里大学生不少,研究生却可数几个,我的身材、长相、学历、文艺、体育特长等,都成了众人评论的焦点。我知道很多“低调做人”、“虚心接受”、“安分守己”的“警言”,微笑是我的一张到处可用的“名牌”。很快不久,我和小黎被周围接受,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早上8点上班的生活。
可没过多久,我们很快意识到了机关里的“老气横秋”:
除了每人一杯茶、翻看报纸、开会学习、下乡调查、数据汇总、编写报告……是工作的主要内用外,最难接受的是:老职工们每天议论电视连续剧剧情,分析人物、预想结局;接着议论孩子丈夫,自己的、邻居的、张家的、王家的,到下班为止;还有一点我们当时所不能理解的是:机关里的女人们很“妇女化”-- 穿衣老旧、满脸恢恢、身材臃肿、说话很土,中年女人也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看上去连她们远久的大学、中专或高中学历似乎也快要变成糟糠。
尽管,年轻漂亮的我们一直没有“脱离群众”,但思想意识和审美观点已于他们“大相径庭”了。我和小黎常常感慨:是不是上班久了就没有追求了?是不是女人有了孩子就是无休止的议论孩子、丈夫和他人、任凭自己臃肿不堪?
然后我认真地说:小黎,咱们老了一定不能那样,咱们要相互提醒,无论多大年龄都要注意有修养的仪态和得体的衣着打扮,就是老了也不要老得一塌糊涂。
小黎说:就是,好的!
果然,在厅机关的几年打拼的时间里,我们各自都有“不俗”的表现,努力向上,不“任老随意发展”和自我奋斗一直是我们共同的主旋律。我的工作、英语、文艺和体育等特长都为机关大院增添了色彩,由于语言的关系出国机会也多于小黎,离开厅机关前的那一年,我还以无记名投票最高票数当选厅女职工会小组成员,人们告诉我说,当选的当天下午,全厅的人都在议论我,除了能力外,还有那个“气质”。小黎依旧是优美、雅气。她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一晃又是几年,我们又各自工作在了不同的环境里,我定居到了新西兰。三年前又一次的相聚,让我们感觉到了时间的飞逝,我们的孩子也都到了上高中、考大学的年龄了。聚会来了很多当年同事的哥们、妹们,在开心的时刻,我们彷佛还是在刚刚走出校园、不曾经历过岁月的磨痕、充满激情和朝气的日子里。在提到岁月不饶人、年岁不约而来时,小黎连忙大声地对我和大家宣布:你们要记住,我们都不能老得一塌糊涂,我一直记着她(指我)说的那句话。
小黎在提醒我,在提醒我们的那个约定。
是啊,无论经过多少年岁,真希望我们都“激情”犹在,不要老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