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美国偶像》节目又一次"彰显"地表演着,又一次在世界各地热播着!我常常惊叹于这个节目形式的成功。
任何一位来参赛的选手们,对着采访的镜头、对着全美国人都能非常非常自信的说:“我,就是这一届的美国偶像!”尽管随后的他(或她)在评判员们面前的表演极其的五音不全、极其的怪异行为、极其的奇装异服,而败下阵来时,那也是裁判们的“有眼无珠”、“痛失精英”和“极大损失”。有些选手还由于一些“怪异”的表现,竟然一夜成名,被某些商家看中而大赚商业钱财(例如,孔庆翔)。有的参赛者在失败以后,大声吵闹表示自己的失败是裁判们的失误,甚至对着镜头大声谩骂裁判员们,还有的打着粗鲁的手势,也太“自由化”了,“无组织无纪律”。
裁判员们的表现也大大吸引了无数青少年,选手们“不远万里”要来参赛,还有个原因就是要来亲眼目睹一下几位大腕的“尊容”,亲眼看一下Simone Cowell 的风采。和Simone Cowell 的近距离相见也是多少美少女们的梦想。这位既让歌手们迷恋,又让歌手们“愤恨”的裁判,可以在多少人为一位小歌手的不凡演唱倾倒时,毫无表情地说或者嘲笑地说:你唱得简直太死板了,像是在唱卡拉OK,很不幸,你不行;他也可以在其他三位裁判说一位歌手唱得不好的情况下,说: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你唱的非常好,很有可能成为偶像。这类评论常常让全场轰动,也许节目要的就是这个“非同寻常”的效果。
《美国偶像》节目大赚特赚了钱财。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推出,在2009年最赚钱的电视节目排行榜中,《美国偶像》这个热门选秀节目,排在首位。它赚取的广告收入巨大。 “《今日美国》估计,《美国偶像》4年来在电视广告、唱片发行、授权纪念品和演唱会门票等各方面,创下了超过9亿美元全球总收入的惊人业绩。” 去年,10位‘偶像’歌手的CD销售总额接近1亿美元。冠军KellyClarkson的签名纪念册《感激》销量高达30万册,其在比赛中演唱的单曲CD《此时此刻》曾冲上百首热门金曲排行榜第一位,销量超过了那些久负盛名的老牌歌星。
我觉得,《美国偶像》,这种充满了美国年轻人张扬的个性、评判员非常随意和尖锐的评论语言的节目,不知吸引了多少国家的成千上万个年轻人(和很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吸引人们对美国人文、对美国文化、对美国的“自由”充满了向往和追求,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多少个电视台对此节目播放来获取极高的收视率和商业利润。
眼看着《美国偶像》节目赚足了世界人的眼球,其他各国不甘落后,纷纷仿效,纷纷抄袭。全球33个国家做了同类型的节目:有“澳大利亚偶像”、“印度偶像”、“加拿大偶像”、“新西兰偶像”,还有最早的英国“流行偶像”、德国的“超级明星”、中国的“超女”,等等。可到头来,有几家“举世成名”?而《美国偶像》节目从始至今,依然畅销,它还是最大的赢家。
毫无疑问,《美国偶像》节目对彰显美国文化是“相当”的成功,赚钱一面是“极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