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大的惊喜 ! [2016/07]
- 一群苦苦找工作的移民们 [2013/06]
- 在新西兰吃 “斐济果” [2009/05]
- 天津一日游 看世界最贵的房子 [2016/06]
- 我在国内国外不同的两种生活 [2008/12]
- 秀色可餐 [2017/03]
- 想家的味道---吃吃吃 [2016/08]
- 在国外上班的美丽与痛苦 [2008/12]
- 如此舒适美丽的城市 [2014/04]
- 回国!这回我彻底死心了! [2011/01]
- --丈夫回国探亲了 [2011/01]
- 北京变了 [2016/07]
- 没想到一名德国女孩有这样的家庭观 [2011/07]
- 面食的诱惑 [2016/12]
- 华人的孩子在那儿都辛苦 [2008/11]
-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愚笨 [2010/03]
- 面食的诱惑 [2010/12]
- 出国带回来的电器“指标” [2009/08]
-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穷人?” [2009/09]
- 请你考试别作弊了! [2009/10]
- “脸红”的经历----同桌的你 [2009/12]
- 有亲情无比幸福 [2011/01]
- 他怎么没有“雄心大志”? [2010/04]
- 想“露脸”的事 [2009/10]
- 唉!一封情书 [2009/06]
- 写博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9/08]
几个月来,我用很多时间在看书,除了那些读过的书,在《书过留名》(https://www.backchina.com/home.php?mod=space&uid=257310&do=blog&id=91239)里记录以外,我还一直没停止地在看各种书。像是一个内心空虚的人,需要用读书填上那些空白的地方。我的很多业余时间,也就“用这些书”度过了。
我经常往返于奥克兰市的公共图书馆,借书、还书,中文的、英文的,很多书看完了还了,也没留下“痕迹”。但有些书中的有些话语、段落、章节,让我引起共鸣的,我都要或抄写、或复印,这些共鸣点,留下来也许会再读,也许会成为我收集簿的永久“成员”了。
看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意外地发现,台湾式的冷幽默也是那样的动人、有趣,痞子蔡真不愧是个能侃的高人。他总结出来的网络三种人:在网络上凸显次要性格的人、“希望”自己成为的那种人、变成自己“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非常有趣。笔下的网络“郎才(痞子蔡)女貌(飞扬舞者)”的故事打动了很多“善良”的少男少女们,也让我对网络曲曲折折的故事“从新打量”起来。
《英汉美文小品》里的确有很多美文,其中的“没有彩虹,没有玫瑰”很感动我。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生,一位生前是那样积极奉献于社会(和教会)、一位钢琴演奏家教钢琴30多年、一位子孙众多的寡母老妇人,却在人生的最后,独自躺在养老院里,等着死亡的到来。她渐渐离开人世的时刻是那样的孤独、平常、安详、优雅……养老院的护士只是在她死亡后的报缝讣告栏中,知道了她不平常的生前。
一本英文的《外国专家—一位新西兰记者在中国》,记述了一位外国人生活在北京的经历,我看到外国人眼里的我们,我们和他们在对待中英文翻译的理解、对待工作态度和行为、对待男女交往的重视和不屑、对待“六四”的承重和谨慎、对待出国打工和身份的认识,有很多不同之处。书写得非常的质朴,没有一丝毫的优越感,作者和认识的几位北京人的交往交谈,真实、自然。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会越来越从容,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也会越来越读不出“异议”了。
胡伟红编著的《听佛学大师谈人生》这本书,我留在床头看得很慢,佛家道术实在是“厚道”,叫你看到人生,平静生存。佛祖认为:“不悲过去,不贪未来”、“得失都是缘”、“心态决定命运”、“辩论毫无意义”、“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身贫道不贫”、“冷静对待羞辱”、“能行忍者,方为大人”、“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佛祖的话,我“留存”了不少。
英文版的《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是一本写阿富汗人命运轮回的故事,尽管我读不出它的“高度文学”质感(与我的英语水平有关),但主人公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与救赎贯穿了全书,牵动我看完了整个故事。阿米尔—一个曾经自私、懦弱,以及背叛后受良心折磨人,最终逐渐强大起来,内心和信仰积聚了很大的力量去救赎“似曾相识”的亲人。阿富汗里富人的悠闲生活和同种族之间的紧张磨擦,也是我第一次读到领略到。
英文版的《岛》(The Island), 据说是一本“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故事,在我看来,是故事的起点和取材太引人入胜了。“一座绝望的岛”、“一座永远没有返还之路的岛”、一座荒凉又平和的与世隔绝之岛--那是麻风病人的“集聚地”。在被遗忘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荒岛上,那些新送来的和原先居住的的麻风病人们在积极地生存着,他们的感情、善良、幸福,交织着悲伤、绝望,死亡。尽管善良乖巧的玛丽娅也被送上了岛,母亲死在了岛上,但上帝最终眷顾了玛丽娅。
看了《儿子韩寒》, 一个父亲眼里的儿子、儿子的成长。韩寒—这个起社会极大争议的人物、引发“韩寒现象”的奇才,本也是成长于一个寻常人家里的不寻常孩子,无论是韩寒出书也罢、写出文笔犀利的博文也罢、办个人杂志也罢、开赛车多次夺冠军也罢,都是巨大成功的。在父亲眼里,儿子实在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他大声指出了“皇帝的新衣”,引起了我们这些常人的震惊也罢、争议也罢、思考也罢、不屑也罢,但的确引发了社会的多向思维。我认为“韩寒现象”也是社会的进步。
美国人写的《影响力》非常流行,但我是在“路过”几回后,才终于选上要读。作者不愧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极具有说服力。让我最佩服这本书的是,在书的背后写着:如果你是做营销的,你就需要仔细从头读到尾;如果你是新闻工作者,最好先读第四章;如果你是普通人,就从165页的内容开始读起(我就是从这里读起的);最绝的还有: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影响力,就先做23页的测试,答对10个问题里的8-10个问题,你就不需要看此书了,赶紧去自己写一本书吧!真大气!
张洁的《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里,有一些文章中的她本人的言行,我并不是很喜欢,但我读到了她在六十岁时的感慨时,随她“感慨”了。对十八岁和六十岁的巨大反差:没有皱纹的额头、红唇黑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开始、可以说更多的“不”、并不以为痞子蔡就是珠穆朗玛……以及不可同日而语的六十岁境况和思想。但无论多少年纪,作者本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对那些好文、好书充满感谢。
看了日本人吉丸美枝子的《美丽不再让年龄做主》,觉得有所收获,当然60岁日本丰胸美体皇后的美丽奇迹让我震撼,而我们大部分人缺少的是“变美丽的方法”和“付诸行动的意志力”,尽管她的方法看上起没有太大的“与众不同”:面带微笑,附和着简单的动作,但是隐藏在章节其中的一些小窍门或小技巧,也许是她美丽不老的秘诀。我赶紧复印下来,试试吧,尽管不会有奇迹,但又得一锻炼法子,不亦乐乎?
刚刚借来了英文版的《秘密》(The Secret), 据说这本书是全球第一畅销书,创美国出版史记录,作者朗达•拜恩Rhonda Byrne被《时代杂志》列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我是在公共图书馆没有借到(全都借出时),只好排在等待名单里,几天之后,才拿到的。内容到底如何?我没有预先看简介,只想自己看完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