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老师(中)生前和学生在一起 学生唐天琪(右)供图
天津网讯 热情真诚、睿智幽默、高大帅气、年轻有为……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王治林一直是同事朋友眼中艳羡的对象。
王治林虽然出身农民家庭,但他凭着朴实憨厚、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参加工作不久就崭露头角,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不仅业务突出、人缘颇好,而且家庭非常幸福美满。他的妻子静梅也是一名中学教师,并为他生下一对龙凤胎儿女。
天有不测风云,王老师匆匆走了。回忆,是所有人如今唯一能做的事情。在王老师的学生、同事、家人的回忆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动?让我们在回忆中,一起缅怀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他的学生
老师一句话,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王老师就是这样,不管到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他永远那么乐观!”学生唐天琪说,这是她三年来从王老师那里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无论遇到什么风暴,都要学会微笑面对、淡然处之。
2010年7月9日,是一个梦魇。从口腔科到血液科,从普通病房到无菌室,最后的诊断结果冷冰冰地摆在大家面前——淋巴癌,晚期!
就在学生们金榜题名的时刻,王老师的诊断书如晴天霹雳般把大家惊呆了!孩子们心如刀绞,涌到医院去看望自己的恩师。当学生见到王老师因化疗而掉光头发的样子愣住时,没想到王老师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摸着自己的光头笑着问:“瞧,我的新发型帅吧!” 看到学生担心的表情,王老师开导大家说:“我的生病感言是:终于有时间好好看看三国了!”
唐天琪含着眼泪告诉记者,8月的一天,她去看望王老师,老师见到她特别高兴,还拉着她得意地跟家人和病友们介绍:“这是我的学生, 高考考了693分!清华!”她记得那天老师精神很好,风采依旧,幽默如初。
唐天琪回忆,自己在高三时曾遭遇成绩下滑的低谷,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那时候,是王老师给了她最坚定的信心。“相信我,你能行!”王老师对她说,还认真帮她分析了她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问题。每每想到这些,唐天琪总会感慨:“永远不会忘记在我高三最艰难的时刻,老师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您那句‘你要有颗强大的心脏’,照亮了我的高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会铭记终生。”
■他的同事
他对教育热情,很少有人比得上
“王老师是个很正直、很热情的人,他能带出那么好的班,除了有独到的方法之外,跟他本人的人品和爱憎分明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很多一起共事的老师都和王老师私交甚好,特别是一致称赞他的为人。
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他:“他的优秀源于品格,不显矫饰,自然亲切,深得大家喜爱。”还有人说:“王治林是个内心很清澈的人,没什么私心,对教育对学生那种热情,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
天津一中另一位优秀青年教师、北大物理博士毕业的宋炜老师告诉记者,自己走上教师岗位以来,从王治林老师身上学到很多:首先是人品,还有他对学生那种全身心的投入,最后才是教学管理方法。他说:“我曾细心观察过王老师管理班级的方法,强调‘抓大放小’,看上去比较松,许多事情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一些原则问题绝不妥协!”宋炜说,这些心得他都在慢慢实践。
“严谨”“坚持”是王治林的带班格言,他带的班永远是全校“最出彩”的,不仅学习成绩一级棒,各方面的文体艺术等活动也是最活跃的。宋炜回忆王老师带班时,一些同学认为“无所谓”的事情,他经常会“夸张”地处理,让学生们知道,“有所在意,有所不在意。”和学生们性格养成、精神面貌相关的事,是王老师最在意的。
■他的妻子
他还想着捐钱给学生买运动器材
王老师的妻子静梅,苍白、清瘦,让见到的人忍不住心酸。丈夫得病这几个月来,她整整瘦了20多斤。如今,丈夫离去了,留下一双少不更事的儿女和四个没有收入来源的老人,所有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肩上,未来,她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撑下去。
“我这个儿媳妇真不容易啊,在无菌病房里陪了差不多2个月,寸步不离。”王治林的老父亲提起儿媳妇很是心疼。
原来,王老师进入无菌病房后,每天24小时需要人随时照顾,特别是做化疗后,每天光大便就要10次左右,每次都要重新擦洗,都是妻子一个人毫无怨言地为他把屎把尿。为了随时照顾丈夫,静梅干脆和丈夫一起住在病房里,丈夫睡床上,她就睡地上,只要丈夫有任何动静她都能立刻察觉。
“我真的没想到,他竟然会得这种病,竟然就这么走了!”在静梅的印象中,丈夫一直是个硬汉,几乎从不生病,只要他在家里,家里就都是欢声笑语。王治林的同事都说,他是个很浪漫的人,和妻子很恩爱,他常会找时间带着妻子自驾出去过二人世界。
“即使生病后,他也总觉得自己很快就会好起来,回到学校去上课。”最让静梅心酸的是,直到丈夫离开的最后一刻,也没和她多说几句话。她回忆,起初,丈夫状态好的时候还能稍微说说话,他就总说自己的学生,说下一届还要当班主任,从不考虑万一自己不行了该如何安排之类的事情。
王老师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最终,当他发觉自己可能真的快不行了的时候,已经说不出话来了。“最后两天,他一直在流泪,我知道他心里急但说不出来。”静梅说。
静梅还记得,夫妻俩最后一次长时间的交谈时,丈夫还笑着跟她开玩笑说:“如果以后我不行了,就把我这些年攒下的一点钱拿去给一中的学生多建点儿运动器材吧!”
“这段日子我天天陪在儿子床边,直到看着孩子咽气。林儿做梦都是回到学校,和学生们在一起!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些学生和家长们,是他们让我觉得欣慰。”
■他的父母 他做梦都是回到学校,和学生们在一起
昨日下午,记者在王老师家里见到了刚从殡仪馆回来的家人,每个人都那么消瘦、憔悴,只有那对还不懂事的儿女仍在追来跑去地玩耍,忽然小儿子停下来问:“爷爷,爸爸还回来吗?”老人顿了顿,说:“回不来啦!”全家人顿时陷入一片沉默中。
“儿子没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活啊!”王治林的母亲流着泪歪倒在沙发上。多年来她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儿子的早逝让她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哭得声音沙哑,几乎说不出话来。王治林的父亲患眼疾多年,如今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他一边垂泪一边说:“这些日子儿子住在无菌病房,我每天背着两个高压锅和饭盒给他送饭,我一把年纪了,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不怕,只要能换回我儿子就行!”
老父亲说,有一次自己照例坐643公交车去医院送饭,旁边坐了两个学生在聊天,其中一个说:“你知道我们王老师有多好吗?他对我们太好了,现在都累病了!”另外一个说:“我要是有这样的老师该多好呀!我就能考上更好的学校!”两个孩子的对话让老父亲非常感动,觉得自己的儿子很了不起。
“不仅如此,好多学生家长都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来看他,好多人留下钱也不说名字就走了。”让老人印象最深的是,今年王老师班里有个学生高考发挥不好考了570多分,“那孩子提着花篮来看王老师,进门就哭着说‘老师我对不起你,我只考了570多分给您抹黑了’,还差点要给老师跪下!”老父亲动情地说:“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当王治林的父亲,还支持儿子当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