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听小道消息,从动车事故到王立军 (ZT) [2012/05]
- 对八九六四的认真反思,一不得不读的好文 (ZT) [2013/06]
- 昨天说他是"奴才",今更正为"洋奴才" [2010/07]
- 中国不应该计划生育吗? by 米笑 [2011/12]
- 林书豪事件后,哪些华人反应过激 (ZT) [2012/02]
- 也谈6.4,支持小平 [2009/05]
- 美国公司文化体验之一 (记我的两个70后同事) [2009/05]
- 新中国风风雨雨走过61年,值此大喜的日子,作为海外华人,今天来"酸葡萄"一下 [2010/10]
- 看看美国公校里怎样教乘法 [2009/02]
- 质疑[一个统一过中国的领导人,肯定不是人民的公敌。] [2010/04]
- 华人是白人还是黑人?美国最高法院回答你 (ZT) [2011/04]
- 智取小偷--驾校里的故事 [2009/05]
- 周燕霞是政客吗? [2009/03]
- 一转身,交了个朋友;再一转身,又交了个朋友,还得了份工作 [2009/04]
- 母亲的诗 [2009/03]
- 村里建了“忠烈祠” [2009/03]
- 我的兄弟姐妹 [2009/04]
- 儿时回忆--斗风筝 [2009/02]
- 爆破班上课了 [2009/04]
- 大蛇的传说 [2009/05]
- 文革中的母亲 [2009/05]
“四分之一的亚裔受访者说,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着歧视,同时只有4%的白种人相信亚裔人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见 http://news./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80141&id=1080170&dcid=29
我在多所大学工作过,同时当然还有过好多次假面谈,不提我自学生时候起每年平均都有至少一两次会议。我不可能见了华人就额外亲近,但我总是有意地注意有关华人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现象。很难说有什麽好的办法,因此我在《海外华人的心结》中提到单独地运用智慧与勇气。
扯远一点,观察美国社会是离不开探讨黑人社区的。我曾有机会直接地与黑人社区接触,外出时我也试图与黑人中的某些人交谈。我记得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年轻黑人,此人有教育与法律两个硕士学位,母亲是退休的社区教育界人士。他不喜欢在法律界的工作,兼职中学教育,想转行以教育为主。他说黑人在King被暗杀后曾经有很大规模的暴力活动,然后被强力镇压了。我们华人不可能也不应该用同样的办法,黑人的民权运动从实质意义上讲收效并不那么乐观。
我提到这“隐形的不公平”首先是我们必须要懂,不仅在学界其他行业我相信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不能指望一天去改变这种状况,只是我从小在中国对政治的亲身接触与来美后直接经历告诉我哪里都一样。所以不懂政治瞎起哄是毫无意义的。不能只从表面上看问题书本上找答案,要在实际中看到真正的问题所在。首先要多懂一点,然后批评到点子上,或者至少有相应的思路。不然就可能纯粹地生活在黑暗中!急性子是办不好事的,耍脾气谁把你当回事,这也就是我一再提到“随遇而安”的原因。不完全是被动地无可奈何,是积极的态度但是认识到个人力量的限度。一定要肯吃苦,就是我说的坚韧不拔。我们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得到和别人同样的结果,在中国不也一样吗,除非哪位有很好的社会基础。
我希望我们通过这件事更了解社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留在海外的人应当把重点放在居住国的社会,我对中国也有深厚的感情,但我不能靠天天骂中国解决任何问题。批评中国我也得想想是不是在点子上。我对这网上很多关于美国和中国的独到且视野开阔的研究很是佩服,但是对于“才高八度”整天在谈西化中国的某人觉得没有必要去搭理。对于只攻击谩骂没有丝毫说理的评论我大多时候一看网名就跳过了,我的眼晴上有个Filter。何况我从来都不一字一句读书;有人考过GRE是知道的,必须跳起来读才可能赢得时间。中国需要有力度的改革,但我们在海外是难得想到正点子上的,因为我们老早就脱离了那个环境。
我就胆敢断言鼓吹西化中国的一定会败得很不自在。在美国,首先只能先考虑理解美国。“活得洒脱自在有尊严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懂得实质的社会,才有可能去适应社会而尽可能地取得成功,然后才能有效参与。我的这两篇日志主要是提出问题,我只是想提出问题!我个人顶多是有点个人的经历,并没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耐。不成功的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恐怕比成功的人更为有限,是不是! 解决问题的办法丝毫不会是容易的,凡是自认为“才高八度”的人往往恰恰是见识不够。这令我想起“你为什麽不姓一而姓万”的笑话,有人知道这个笑话吗?是说一个只学了“一,二,三”的自以为读了几句书的纨绔子弟为别人写信,一开头得知那人姓万,咬牙切齿地抱怨“害得我把纸画稀烂”。我在中国有一次几个小班合一起阶梯教室讲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现在认为懂了也还是没有理解透彻,等到你真正懂了回头才会发现你今天其实还是懂得不够。”我大概是因为有一位学生发言露出了点尾巴,学生们因我的回答哄堂大笑所以今天还记忆犹新。即使在网上,明白人一眼就可看出对方的底细所以不紧不慢不着急;但另一方还在那里一而再地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