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听小道消息,从动车事故到王立军 (ZT) [2012/05]
- 对八九六四的认真反思,一不得不读的好文 (ZT) [2013/06]
- 昨天说他是"奴才",今更正为"洋奴才" [2010/07]
- 中国不应该计划生育吗? by 米笑 [2011/12]
- 林书豪事件后,哪些华人反应过激 (ZT) [2012/02]
- 也谈6.4,支持小平 [2009/05]
- 美国公司文化体验之一 (记我的两个70后同事) [2009/05]
- 新中国风风雨雨走过61年,值此大喜的日子,作为海外华人,今天来"酸葡萄"一下 [2010/10]
- 看看美国公校里怎样教乘法 [2009/02]
- 质疑[一个统一过中国的领导人,肯定不是人民的公敌。] [2010/04]
- 华人是白人还是黑人?美国最高法院回答你 (ZT) [2011/04]
- 智取小偷--驾校里的故事 [2009/05]
- 周燕霞是政客吗? [2009/03]
- 一转身,交了个朋友;再一转身,又交了个朋友,还得了份工作 [2009/04]
- 母亲的诗 [2009/03]
- 村里建了“忠烈祠” [2009/03]
- 我的兄弟姐妹 [2009/04]
- 儿时回忆--斗风筝 [2009/02]
- 爆破班上课了 [2009/04]
- 大蛇的传说 [2009/05]
- 文革中的母亲 [2009/05]
不是说有了比较高的可就业人口比重就能够获得“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另外两个必要条件是,合格的就业能力和足够的就业机会,否则大量没有技能的失业人口将成为人口噩梦,例子就是发生革命的中东北非国家。
那么,印度的情况如何呢?
下面的资料摘自邓常春、邓莹:《印度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南亚研究季刊 , 2011年02期
先看教育
40%以上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不能阅读二年级的课本。近45%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能阅读其母语。超过40%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会做减法。在一次调查中, 80%的6-8岁的在校学生不会计算怎么给50卢比找零钱。
2006年印度成人识字率为63%(印度的文盲定义是不能用本土的方言写自己的名字)。在15-24岁的年轻人口中, 女性识字率为74%, 男性为88%。
在农村,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时间是1.8年,农业工人是2.8年,非农业工人是4.6年。
再看健康
2004年, 印度46.9%的被调查者称至少患一种慢性病。
2009年调查,12-23个月婴幼儿打麻疹疫苗的比例仅有71%。
2006年调查,5岁以下因营养不良而体重不达标的儿童比例为43.5%,5岁以下因营养不良而身高不达标的儿童比例为47%。
再看就业
1993-1994年至2004-2005年,印度的农业部门就业弹性平均为0.17,非农业部门就业弹性平均为0.45。
实际上,最近三十年以来,印度农业和制造业的就业弹性总趋势是下降。农业的就业弹性从1972-1973年至1977-1978年的0·64下降到1999-2000年的0·01,在同一时期,制造业的就业弹性则从0·55下降到0·33。这表明,虽然经济快速增长,但非农业部门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以分流已经过度拥挤的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印度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如IT,银行,通讯等,大多属于技能和技术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其对雇员的要求与印度大量存在的文盲和半文盲劳动力严重不匹配,很难大量吸收就业人口。
中国是成功收获人口红利的典型。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收获人口红利,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地普及良好的基础教育,大规模地普及基本的医疗卫生体系(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这两项措施极大地改善了绝大多数人口的教育和健康状况,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中低端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合格的劳动力。加上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造就了最近三十年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印度要想收获人口红利,必须花大力气弥补独立以来在人口的基础教育和健康方面欠下的巨额“赤字”,并且促进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以吸纳新增的劳动力,改善就业增长乏力的局面。正如印度十一五计划的实施方案中所说,“没有就业的增长既不是包容性的,也不能弥合差距,必须尽一切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否则,人口红利将变成人口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