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拐弯处 [2011/07]
- 我去过张爱玲在洛杉矶最后住过的小屋 [2018/06]
- 读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 [2011/10]
- 我深深地叹息又有什么用 [2010/10]
- 聊什么? [2023/12]
- 她自己的选择 [2018/10]
- 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到底谁最伤害 [2011/09]
- 面对自然,虔卑虔卑再虔卑 [2021/01]
- 李玉刚,还要努力 [2011/06]
- 皇帝没有穿衣服 [2011/10]
- 大学的灵魂 [2011/09]
-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2018/06]
- 雨,滴滴嗒嗒 [2009/06]
- 父亲 [2011/04]
- 由USC两个留学生年轻生命的消失所想到的 [2012/06]
- 梅艳芳菲 [2010/07]
- 炉香飘散说爱玲 [2009/06]
- 悲怜天香楼-读<红楼梦>有感 [2009/06]
- 悲剧不能重演 [2009/06]
- 舒舒你我的心 [2010/04]
- 愿同你分享 [2009/06]
- 想起了宋代 [2009/06]
传统艺术的进步在于青年人的参与。我呼吁宽容与接纳,要认识到年轻人才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未来,保护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的努力吧。我保留自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也尊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不同思考,不同看法和不断探索行动。我对李玉刚们的努力持肯定的态度。希望能够得到老一辈的艺术家引导和指教,共同探讨,这是智慧的做法,充满感情,具有道德感染力的做法。不要冷却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情和打击了他们的兴趣,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在包容和扶持之中进步发展起来的,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创新之中发展起来的,探索和创新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推动力。真像云南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讲的:任何艺术都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必须有适度合理的创新,才能获得新的认同和生命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达到保存民族文化的目的。将京剧形式翻新,古典主义审美形式与现代主义审美心理结合之下产生的“李玉刚现象”,也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大众审美心理的多元化趋势已是势在必行。此外,还有一位戏曲界得人士也撰文写到:李玉刚的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歌舞表演。喜庆的男旦艺术呈现的是表演艺术的本身,着重在唱,念,做,打。两者的表演不属于同一艺术体系,不能相提并论,无法用同一标准论高低难易。不是同一领域内的东西,戏曲艺术从业者表现出的敏感和脆弱,对李玉刚的愤怒和指责,就像一个长期不受重视被压抑的人,内心极度的自卑或狂妄自大。李玉刚能够借男旦名义火起来,与其指责,京剧人何不有效运用娱乐和时尚的手段展示这门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