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教张维为,知道无耻怎么写吗? [2019/01]
- 论言论自由 [2020/01]
- 中国为什么应该坚决抛弃佛教(1) [2020/06]
- 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美女们 [2018/11]
- 龙应台:听了于丹的演讲我真想自杀! [2019/07]
- 刘少奇诞生120周年群丑图 [2018/11]
- 从《五·七一工程纪要》到习家军 [2018/10]
- 毛泽东侄女文革遭火烤下体惨死内幕 [2018/11]
- 世界大瘟疫,中宣部很兴奋 [2020/03]
- 大学:群兽乱交和群魔乱舞 [2018/04]
- 赤裸裸的谎言:“台湾,凭什么让我原谅你” [2018/12]
- 恶梦。(记北京四中文革前的四清) [2018/09]
- 罪恶的习近平主义 [2018/09]
- 周有光:中国人读的许多历史都是假历史 [2019/01]
- 习近平2018年12月的大撒币之旅 [2018/12]
- 回国留学生萧光琰一家之死 [2018/10]
- 评“华二代坦言生存真相: 既不被美国圈子欢迎,也不被中国人接纳” [2018/12]
- 恶梦。续一。(记北京四中文革前的四清) [2018/09]
- 从中兴变局看中国产业弊端 [2018/04]
- 武汉瘟疫与中国模式的破产 [2020/02]
- 文革余毒习近平 (上) [2018/10]
- 今天你汉奸了吗? [2018/06]
- 扫购口罩的华人有错吗? [2020/04]
- 北大教授郑也夫:统治者的任性是我们惯坏的 [2019/01]
- 小议知识产权 [2018/07]
- 终结美国种族主义的最后一战? [2020/09]
《通往奴役之路》是英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4年。该书论证到,国家计划经济制度建设的福利国家并不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而是向专制、奴役人民的方向迈进。他坚持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认为市场和其他主观设计的制度具有“自发秩序”的功能,自由市场能够促进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而计划经济、国家干预则可能导致人治的问题。
该书在受到左派政治阵营唾弃的同时,于20世纪80年代启发英国政府重返市场经济执政思路。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新自由主义出发,论述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差别与对立;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特别强调指出了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本质上的共同性,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本质上的共同性。他从理论上、实际上、历史上列举了大量的论据和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个人自由、国家民主、社会解放之路;而计划经济是通向个人受奴役、政治上受压迫、而国家和社会走向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路。
当社会的创造力和思想进步的源泉衰竭的时候,无论是完善的计划经济还是以竞争来改善计划的经济,都会由于缺乏创新而变得效率低下。这是哈耶克不相信所谓“中间道路”会有效率的根本之所在。他根本不相信一个没有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其经济会是有效率的。他认为越是现代化生产,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要求有个人的创造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越无法实行“舆论一致”和“统一思想”。然而在当时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形势下,社会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社会主义,以“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采取的手段。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他认定法西斯统治与社会主义者鼓吹的“舆论一致”、“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警告英国和美国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进一步推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具体含义之外,还必须权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要付出的代价。
哈耶克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效率方面的损失,在科学技术远没有发达到使中央计划部门可以估计各种产品或劳务对于不同社会成员在各个时刻和场合下的“效用”之前,中央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这样的决策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产品将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官员得不到足够的“激励”去获取每一个公民对各种消费品的“评价”。而在生产受到中央计划控制的体制中,如哈耶克在书中指出的,即便消费者有权选择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消费品的价格也将是严重扭曲的。这就是兰格的“计算机社会主义”理论没有提供答案的所谓“激励问题”和“信息问题”。哈耶克认为在人类发展的现阶段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只有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经济制度才能够解决激励与信息问题。哈耶克把“个人主义”同“自私自利”加以区分,他所说的个人主义对“有效率的生产”和“有效率的消费”而言仅仅是指社会尊重个人独立作出消费和生产决策的权利,并实行相应于此种权利的经济制度。
“效率损失”并不是哈耶克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依据。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许多人相信:资本主义“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不一定比社会主义“计划失误”所造成的浪费小。哈耶克在书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提出的命题是:彻底的计划经济和彻底的竞争经济,如果可能实现的话,都是有效率的。然而这两者的混合注定是效率低下的,除非“计划”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而不是为了排斥“竞争”。
哈耶克转引墨索里尼的一段话作为第四章的题语:“是我们首先宣告,文明社会越是发达和复杂,就越要限制个人的自由”。而对哈耶克来说,问题的核心是,由谁来限制公众的自由?限制哪些方面的自由?在科学发展的现阶段,计划和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只能通过那些管理政府和计划的人来实现。但是这样一来,事情就绝不会仅仅限于“计划者”对每个人在经济方面的控制。哈耶克在第七章里写道:“不论是谁,一旦掌握了全部经济活动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我们生存的命脉,从而就有力量决定……我们所追求的其他方面的价值以及替我们安排这些价值的优先顺序,进而让我们相信我们应当为什么样的目标而生活和奋斗。”哈耶克深信:“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但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哈耶克认定,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将丧失一项最宝贵的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
在第十一章里,哈耶克进一步论述说:“那推动人类思想发展的原动力,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并不在于每个社会成员是否有能力思考和写作,而在于每一种观点或判断是否可以被人们批评。只要不同意见不受压制,总会有人站出来怀疑和探究那些支配着同时代人思想的观点,并以新的观点投入到辩论和宣传中,去经受考验。”哈耶克认为这种知识积累过程和思想发展过程是不可能被“计划”或“组织”出来的。“认为人类心灵应当有意识地控制它自己的发展,这种观点是混乱的……当我们试图控制它的时候,我们仅仅是在为它套上枷锁,并迟早会引致思维的呆滞与推理能力的衰退。”
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哈耶克主张,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着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
哈耶克认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样的国家早已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上了。而当时许多民主国家也正在重蹈覆辙。哈耶克写道:“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