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言论自由 [2020/01]
- 请教张维为,知道无耻怎么写吗? [2019/01]
- 中国为什么应该坚决抛弃佛教(1) [2020/06]
- 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美女们 [2018/11]
- 龙应台:听了于丹的演讲我真想自杀! [2019/07]
- 刘少奇诞生120周年群丑图 [2018/11]
- 从《五·七一工程纪要》到习家军 [2018/10]
- 毛泽东侄女文革遭火烤下体惨死内幕 [2018/11]
- 世界大瘟疫,中宣部很兴奋 [2020/03]
- 大学:群兽乱交和群魔乱舞 [2018/04]
- 恶梦。(记北京四中文革前的四清) [2018/09]
- 罪恶的习近平主义 [2018/09]
- 周有光:中国人读的许多历史都是假历史 [2019/01]
- 习近平2018年12月的大撒币之旅 [2018/12]
- 回国留学生萧光琰一家之死 [2018/10]
- 评“华二代坦言生存真相: 既不被美国圈子欢迎,也不被中国人接纳” [2018/12]
- 恶梦。续一。(记北京四中文革前的四清) [2018/09]
- 赤裸裸的谎言:“台湾,凭什么让我原谅你” [2018/12]
- 从中兴变局看中国产业弊端 [2018/04]
- 武汉瘟疫与中国模式的破产 [2020/02]
- 文革余毒习近平 (上) [2018/10]
- 今天你汉奸了吗? [2018/06]
- 扫购口罩的华人有错吗? [2020/04]
- 北大教授郑也夫:统治者的任性是我们惯坏的 [2019/01]
- 小议知识产权 [2018/07]
- 终结美国种族主义的最后一战? [2020/09]
我对张爱玲没有好印象,因为中小学教育的缘故。本来中国的中小学的课本就是内容贫瘠视野狭隘,学生也是为考大学而读书,偏偏老师有时还灌输陈年旧论,当然他们会认为是堂而皇之万世皆准的真理,结果便毒化青少年。青少年自然往往是不知不觉接受了别人的理念。
比如张爱玲,我的语文老师就说她属于鸳鸯蝴蝶派,我们虽然也是年方二八但既没有做过鸳鸯又没有化为蝴蝶,自然认为民国时代的鸳鸯蝴蝶派不可能是好的,何况与之相对的左派文人必定是正确的。所以贴上鸳鸯蝴蝶派标签的作家作品,就成了我们眼中的禁忌。
当然后来中国人又欣赏起来张爱玲了,也许总不能言必称鲁迅吧,何况文学作品总不会缺少爱情。可是,感觉欣赏张爱玲仿佛也只是新闻媒体的空空而谈,毕竟说她再好似乎也没有多少人读她的作品。
我因为想知道她怎样描述爱情故事也想知道她的文笔工夫和特色如何,就先看了“倾城之恋”的电影,大陆人拍的,没有民国语言习惯和腔调,并且一开始奇遇太多,还有男主角在上海餐馆跟日本人打斗以表明他爱中国的剧情,让人怀疑原作是不是这样写的。
小说戏剧虽然必然有奇遇,可是张爱玲写“倾城之恋”时还不是大作家,她看上去未必会设计那么多奇遇。伏尔泰的“纯真男”和雨果的“悲惨世界”,都有无数奇遇,真正体现了无巧不成书。“倾城之恋”只是短篇小说,没有那么多奇遇。
之后我在网上读了原作。她的语言也没有很强的民国特色,大概是因为“我的上海话本来是半途出家,不是从小会的。我的母语,是被北边话与安徽话的影响冲淡了的南京话”,这是她自己的话。
至少是宋朝之后吧,中国的达官贵人,本来就很俗,所以中国的文学语言倒是很通俗。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张爱玲也是如此。有时会看到她用词很民俗很贴切,但是现在人已经不大使用了。比如,“七八年一霎眼就过去了”,现在会说“眨眼”。再比如,“死七白咧要人吃醋”,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上传到网上的人出错。是有“死乞百赖”的骂人说法,很形象,就是极端极端厚着脸皮求人的意思。赵本山说“得瑟”,结果这一别词全国泛滥,因为赵本山说“你得瑟什么?”,反正是通俗说法,说的人和听的人应该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可是,实际上正字应该是“抖擞”。
倾城之恋讲的是一个大家族的一个离婚七八年的女性白流苏跟在香港的三十多岁的上海人范柳原的故事,范家富有但是落魄。似乎更多的是看到的是白流苏纠结。最后因为日本轰炸香港,他们终于结婚了。爱情故事那么多,很难说这个算不算精彩。可是,日本侵略占领上海的时代,这个故事还算精彩吧,毕竟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当时已经算很前卫-或者很现代化吧。
12/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