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要交通量较大才修

作者:qwxqwsean  于 2013-7-15 08:2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6评论

感觉中国修桥过多了。 

交通量很小的话, 还是用溜索或渡船为好。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qwxqwsean 2013-7-15 08:26
溜索经改进安全性是不错的, 经济快速。

小孩玩溜索更始能锻炼身心, 而且玩够了溜索,再也对游乐园的过山车没兴趣了。

在大城市附近建设溜索, 会成为游乐热点,很多人掏钱买门票来溜。
回复 qwxqwsean 2013-7-15 08:26
从新一代中国人对溜索的惧怕, 和窝窝囊囊地淹死在立交桥下, 知道中国人严重退化


咱们来个新规定, 所有的中国小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要在大江上悬崖边溜100次索。
回复 qwxqwsean 2013-7-15 08:26
以下是一个溜索胜过桥的实例, 一条钢索每年运50万斤菜。 只要把现有的溜索再改进
一下, 使其运力达到100万斤菜/年, 就不用建桥了。



==

近段时间来,关岭自治县断桥镇的坝陵河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条横跨坝陵河
约200米的粗大钢丝溜索上,时常吊着瓜果等蔬菜,从彼岸运送过来。这是河水暴涨后
,由于没法运送蔬菜,当地村民无可奈何使用的一种运输办法。  

   

亚洲第一高桥附近

溜索运送蔬菜

  

由于断桥镇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
。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发展早熟蔬菜。

  

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210国道线上的断桥镇坝陵村看见,一根粗大的钢丝绳溜索,横
跨公路下正在哗哗流淌的坝陵河,几名村民正吃力地拉着绳子,将一筐筐黄瓜、西红柿
从河对岸拉过来。

  

而在溜索河段上游3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闻名于世的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桥”的坝陵
河大桥。

  

正在忙着从溜索上运送蔬菜的是村民鲁绍祥和鲁彬等人。他们把通过溜索运送过来的蔬
菜又一一搬回附近的家中,集中在一起后,准备再送到市场上。  



钢丝绳溜索

每年运送蔬菜50万斤



据鲁绍祥等人讲,坝陵村有500多户村民,全村人主要以种蔬菜为主,大部分村民的土
地都在河对岸,有600亩左右。

  

由于没有桥,一旦雨季坝陵河涨水,村民们无法到河对岸,而对岸地里的各种蔬菜熟了
,要绕道上游和下游1公里多的地方才能过河,非常麻烦。

  

三年前,为了方便运输河对岸的蔬菜,坝陵村部分村民集资,利用210国道上的一棵行
道树和河对岸的一棵树,架起了一条钢丝绳溜索。通过溜索将蔬菜从河对岸运送过来,
确实省了不少时间。村民称,前年和去年,每年通过溜索运送过来的蔬菜都有50万斤左
右。

  

建桥仅半年

河水暴涨冲垮木桥

  

溜绳虽然方便了不少,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去年5月份,一个名叫罗小权的村民在乘
坐溜绳到对岸干活时,不小心掉入坝陵河中,幸好他会游泳,才未发生意外。运送蔬菜
时,每次拉运都非常费劲,并且一次只能运送一小筐,有许多村民便不想再利用溜索。

  

去年11月份,坝陵村的42户村民集资8000余元,又投工投劳,终于在溜索下游约100米
的地方修起了一座水泥桥墩、木板铺就的桥。此后,村民们干活方便多了。

  

今年雨季来临,坝陵河水开始暴涨,5月13日上午,洪水突然将刚修好半年的木桥桥面
冲垮,漂到下游1000多米远的地方。5月26日,10多个村民用了一天时间,才合力将桥
面抬了上来,重新铺在桥面上。不料,次日中午,暴涨的河水又将桥面冲垮。
回复 qwxqwsean 2013-7-15 08:27
应该2条索, 往返各一条,不用人拉, 直接借重力溜过去, 吊个篮子里面装上
100斤菜, 一下就飞过江去了, 一分钟飞一筐货过江, 一分钟也可以飞一个人过江,
效率不要太高。

建桥干嘛呢, 一座桥造价至少上千万,连一年一遇的洪水都不一定能顶得住。
回复 qwxqwsean 2013-7-15 08:27
这个录象是介绍贵州一个村民2002年出资1200元建溜索供2000村民使用, 把四五小时
步行行程缩短为一个多小时, 收费小孩一元大人2元, 这么个重大技术民生工程, 被
媒体丑化为危险落后。


这条索道被媒体报道后就被政府封了, 村民被迫绕远去走一条花200万元新建的桥。

大部分村民显然还是更喜欢溜索。 本来有人花了1200元已经解决了的交通问题, 为什
么要再用200万去解决, 而且没有解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ihejIYFi44
回复 qwxqwsean 2013-7-15 08:27
“全国比较出名的大地缝有5处,贵州水城乌蒙大地缝全长15千米,200至500米深,是
全国最长和最深的地缝,视频中的溜索就横跨了乌蒙大地缝的下段。”从小在北盘江边
长大的胡小柳,现任水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旅游股股长,是新华社特邀摄影师,曾经7
次徒步走过乌蒙大地缝谷底。



    据胡小柳介绍,在规划中的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中,目前共有3条溜索。除了横跨
北盘江的一条外,其余两条都在乌蒙大地缝下段,相距约500米。营盘乡当地村民都把
溜索叫做“浪子”,把大地缝叫做“深沟”。拍客视频中出现的溜索,当地人称其为“
深沟浪子”。



    红德村的“深沟浪子”,并非近几年才出现。胡小柳说,他曾经和营盘乡国民党保
军团团长冷忠诚的孙子冷小明聊过。据冷小明介绍,红德村百年前就有了跨越大地缝的
“浪子”,只不过以前的“浪子”更为简陋,是用竹子等材料做成。坏了就修,修了又
坏,断断续续中,溜索也在“更新换代”。



    “据说当年抗战期间,红二军团想通过高家渡铁索桥横渡北盘江受阻,后来选择从
红德村的‘浪子’上跨过。”胡小柳说,红德村的溜索地点几经变更,材质也由最初的
绵竹演变为钢绳、铁滑轮。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7-28 08:5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